第329章(1 / 2)

“小子,那个贪官,没坏到根子上,或者说,他还可以救药,另外,他立的功,足以抵得过他犯的错,为了体现官府的大仁大义,放过他,又如何呢?他今后肯定不会想着贪污,而且,许多其他贪官也会想一想,他们是不是真的能够问心无愧?”

赵一鸣还是有点想不通。

“一个人,杀了另外一个人,你说,他该不该死?”

“道长,我们谁也没有权利剥夺别人的生命,他自然该死。”

“但是转过头来,他凭借一己之力,救了全村好几百人的生命。你说,他还该死吗?”

赵一鸣傻了。

对呀,所谓的过必惩,功必奖,真的需要他自以为的先来后到吗?

先惩过,再奖功?

在这个故事中,先把那个人杀了,然后再去奖励他?

那奖励还有什么意义?

关于邢学军的问题,他贪污了不少,做了不少坏事,违反了党纪政纪甚至法律。

但是,他就不能立功了吗?

“你们江宁不平静呀,可以说充斥着牛鬼蛇神,如果用一个邢学军,换来了十个百个邢学军,你说,这笔账划不划算?”

天下无贼不是真的太平盛世,是无人想要做贼,那才是真正的天下大同。

这就是变通,不能认死理。

孔老夫子周游列国时,和弟子们来到郑国,很快就被当地的权贵给抓了,罪名是传播儒学。

孔老夫子立刻赌咒发誓,自己以后再也不传播儒学,权贵这才放了他。

离开郑国之后,孔子立刻又开始传道受业解惑,给人讲解儒学。

他的弟子很困惑,问:“师父,您不是让我们做诚实守信之人吗?你都跟郑国人发誓不再传授儒学了,可为什么又开始这样做呢?”

孔子笑了,反问道:“儒学有没有错,是不是错的?没有错,对不对?那么郑人不准我传播儒学,显然就是错的。就是无理的。对于这些无理的人,肯定也要用无理的办法。因此,我跟郑人那种无理之人的约定,自然也就不算数了。”

对待邢学军也是这个意思。

按照党纪国法,邢学军的确犯了重大错误甚至是罪行。

那么,无论他做了什么,都要严惩他吗?

没错,他的降职调岗,是很优待,但是这背后,是领导们更深层次的考量。

那就是,对于这样的贪腐分子,只要他能够积极主动地承认错误,弥补错误,并检举、举报其他犯罪分子,就一定会获得出路。

这也会让其他犯罪分子有了参照物,知道自己怎么做才是最正确的。

长此以往,大家会发现,提心吊胆贪腐,不但觉睡不好,心里不平静,甚至还要时刻防备别人检举自己,这样的日子还有什么意思。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安安心心挣钱,他不香吗?

那么,在将来的某一天,或许会实现无人贪腐的局面。

当然,对于那些确实罪大恶极,罪不可恕的,该杀就杀,该关就关,绝不姑息。

赵一鸣叹了口气,“道长,我是钻牛角尖,其实,我是真的懂得他为什么会受到优待,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想不明白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其实,也不是想不明白,但他就是转不过这个弯儿来。

老道士没有告诉赵一鸣,这其实是一种认知障。

说白了,就是心中有一种执念,这执念已经掩盖了他的内心真实的、正常的思维。

“小子,这其实跟千金市马骨是一个道理的,不是为了邢学军这样做,换作赵学军,钱学军,照样还是会这样做。说白了,这家伙就是个工具。”

老道士并没有满嘴的之乎者也,也没有一连串的无量寿佛,更没宣扬什么无为有为的道家认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