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我只是夫子 > 第121章 海宣听书

第121章 海宣听书(1 / 2)

侯顺非常满意地离开了,他在离开之时,嘴巴还在喋喋不休地诉说着以后见面定当不醉不归。

孟海也只得点头说是。

侯顺轻轻跃起,他非常轻盈地跨过了栅栏,随手从大牛的手里拿过了缰绳,又非常亲切友好地在大牛肩膀上拍了拍,最后,对着孟海挥手告别。

孟海自然也是以挥手告别回应。

自从侯顺来到这里,到他离去,这中间过去了整整一个时辰的时间,而孟海在这期间所说的话甚至没有超过十句。

而在这十句话当中,除了刚开始的那一句,其他的每一句都没有超过八个字,剩下的都是这位仁兄一直在喋喋不休地讲着这几天的经过。

话痨,不愧是话痨,三日不见定当刮目相看。

送走了话痨侯顺之后,又陆陆续续来了好几波官员,这些官员看衣着打扮都是七八品左右的小官,这些小官所捐出的银两多多少少也有十几两,算在一起也有百十来两银子。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商户。

这些商户应该也是得到了上面的命令,每个人都心不甘情不愿地拿出了五百两银票。

值得一提的是,陈理可能也是从那里得到的消息,他一狠心,又追加了一万两银票。

那可是足足一万两。

孟海在看见拿着一张大银票赶来的陈理时,他的脑袋也是蒙了一下,他还好心地劝这个东家不用捐这么多。

但陈理所要表达的意思很明确,他这次募捐的数额绝对要达到前三,最好能拿个第一。

毕竟孟海之前也向陈理说过,而且在募捐之前,也对着当时在座的官吏富商说过,募捐提前三的他有大礼相送。

陈理现在是豁出钱去再信一次孟海。

孟海最终还是接下了这万两银票,他接过这银票的手都有些发抖。

之后,陆陆续续地又来了不少的官吏,这些小官员捐的还是十两,二十两,而且看这些人的表情,绝大多数都是不情不愿的。

当然,在这期间,也有不少想要和孟海套近乎的惯例,孟海都是以微笑应对,这些官吏也不敢多说些什么,毕竟在不远处还站着一个熊孩子赵宣。

这熊孩子不知道从哪搞来了一把桃木剑,就见这熊孩子,左手拿着戏台用的锣鼓,右手拿着一把桃木剑,身上还穿着金黄色的黄袍……

这种小黄袍可不是什么人都能穿的,也就只有像谢太这样的地方,在官府登记造册过,而且这样的黄袍也不能弄丢,一旦弄丢了,还得要上保管服,总之很麻烦。

但赵宣则不同,人家可是太子,别说是穿这样的小黄袍了,就算穿龙袍在场的这些官员也不敢说什么,顶多回去给皇帝打个小报告。

毕竟赵宣太子的身份已经确定了,如果没有意外,人家就是未来大秦的皇帝,而且这位太子到底什么德行在场的这些人也都知道。

这熊孩子也熊惯了,在皇宫里面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就在场的这些官员都见过太子被皇帝一顿暴揍的模样。

所以,朝廷当中的许多官员对于如此胡闹的太子都选择了无视,就只有一些饱学的鸿儒对太子严加管教,其他的人则会私底下向皇帝打小报告,让皇帝去揍他儿子。

所以在场的这些官员看着如此打扮赵宣,一个个也不敢说什么。

毕竟他们这些大臣能打小报告,人家皇帝的儿子就不能打小报告了?

所以前来的这些官员也不敢太过于闹事。

孟海对待那些钱捐款的百姓们,则是亲自相迎,对于这些捐款的官吏,他则是交给了邋遢道人,选出了几个精通算学的太平为卫人。

陈大年还是非常忙活的。

他在这海宣公益忙活了一阵子之后又跑去了海宣书铺,忙活了一阵子又跑去了海宣听书。

这几家店铺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由他打理的,所以陈大年以肉眼可见得瘦了。

陈大年刚刚忙完海宣听书那边的事情,现在又急匆匆都跑了回来。

他先查了一遍账,以他那算学天赋,半刻钟的时间就核对完了账簿,他用一个特殊的箱子将所有的银票和银子分开来装,当然,用一个更大的桶子来装铜钱。

他又是吩咐人将铜钱和银子按照一定的比率换成了银票,又将所得来的盈利票查清之后,装入到了一个盒子里,再次封存。

直到太阳快要落山,陈大年这才气喘吁吁地跑回来。

孟海非常好心地买了一杯豆浆,毕竟这年代能够在大街上买到的饮品最多的还是豆浆,这也是绝大多数人能喝得起的。

除此之外,就是菜汤,还有饺子或者面铺的一些面汤,有完全可以换一碗,无限续杯的那种。

陈大年灌了几口豆浆之后,似乎想到了什么,他随便地擦了擦嘴巴,就说起了事。

“对了,我要和你说件事。海宣听书中午的时候已经彻底装修完了,我要抓紧时间让人买了不少的小物件挂在里面,就像我们当时商量的一样,你要不要去看看?如果可以的话,明天就可以正式开业了。”

陈大年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了指对面。

海宣听书就在海宣公益的斜对面,步行不到两分钟就能走到,也就是跨一条长街的事。

孟海自然是要去看看的,这毕竟是他开的店铺。

前段时间店铺在装修的时候,他还去看过,这段时间因为太忙了,还没进去瞧瞧呢。

穿过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在陈大年的引路之下,一行人来到一处硕大的建筑物前。

熊孩子自然是要跟着的,这家店铺的三个掌柜,他也算一个。

海宣听说这就像个小广场,毕竟这那可是站着八个店铺的地方。

海宣听书正门面前挂着巨大的牌匾,牌匾非常的霸气,尤其是这四个字,出自玉如心之手。

在牌匾左右两边,还有两个石狮子。

这都是小型的石狮子,一看就是非常气派的那一种。

你少不准一身薄薄的红地毯,红地毯已经被踩得有些脏了,跨过了前面的几个台阶,就进入到了海宣听书这家店铺当中。

海宣听书这一家店铺毕竟占着寻常八个店铺的位置,所以里面的路也是极为的宽敞。

尤其是在跨入大门之后,面前会出现三条路,一条大路,两条小路。

大路是通向正前方的,正前方是整个海宣听书的主会场。

孟海是根据他上一世看到的那些演唱会常做所设计的这个主会场,就这主会场容纳上大几百个人都不成问题。

左右两边的小路则是通向两个小的分会场,两个分会场有点像是阶梯教室的感觉,虽然没有主会场那么气派,但是也非常的宽敞,容纳数小几百个人那是一点问题也没有。

孟海顺着前方的道路走入到了主会场当中,路上还看见了几个做着收尾工作的工人。

进入主会场的前方有一条长廊,长廊的左右两边各有台阶,在长廊的左右两边还有两片空地,在这两片空地上,摆满了桌椅板凳。

孟海既然在这个时代开了这么个听说的场地,自然也要入乡随俗,这个时代,绝大多数的说说场地都是在茶楼当中设立的。

寻常闲来无事的达官贵族或者富商烈士们,都是在闲暇之余一边喝茶吃小零食,一边听着说书人的说书,用来打发时光。

所以在长廊左右两边的空地都是用来摆放茶水点心的,也就是所谓的点餐区。

当然,里面也有一部分是针对寻常百姓的茶水餐饮,孟海早就已经想过了这些。

顺着前方的长廊向前走去,一脚就踏入到了主会场当中。

目光所及的正前方是一处长长的凸起圆台,圆台非常大,说书人将会在这圆台上进行他们的表演。

当然,海宣听书这个地方也不仅仅只是用来说书,孟海计划着过段时间还能再搞戏曲什么的,这圆台也着实够大,搞个戏班子在上面表演也不成问题。

左右两边则是一排排的桌椅板凳。

考虑到这个时代没有扩音器或者电动音箱之类的东西,一切全部都要靠人的嗓子喊,所以孟海询问了几个师傅,打造出了一个用于扩音的喇叭,就放在了圆台上。

又按照询问师傅的意思,在整个场所放了几块木板,用来制造回音,增大音效。

由于此时的会场太过于空旷,所以走两步咳嗽一声都能听到一阵阵的回声。

在这主会场的四个角,还有登上二楼的楼梯。

整个主会场是有二楼小包房的,一共有二十余个,都是单独的小包房,在此处,听说书人说书感觉是最佳的,当然价格也是最贵的。

在这四个角的楼梯处,其中,左右两边的两个楼梯则是能通往分会场。

孟海选择了右边的分会场,便顺着楼梯向前走去。

整个海宣听书除了该有的设施以外,像这个时代的茅房,或者一些清水洗手的地方,再或者夏天时售卖扇子,雨天时售卖雨伞的地方也是应有尽有。

孟海所考虑的就是让自己的这个场所见能够听书,也能顺便带带货,两不耽误。

顺着前面的小路前往分会场。

在踏入分会场的那一瞬间,孟海觉得这分会场实在是太小了,分会场整体呈阶梯形,就像是阶梯教室一样。

说书人左手坐在分会场,最前方搭起来的一处高台上说书,整个分会场也有许多桌椅板凳,也不是给客人送什么茶水点心的地方。

孟海在整个海宣听书三个会场里面逛了三圈,尤其检查了防火,防水之类的各项设施,又挑挑拣拣地嘱咐了一番,等到离开这块场地的时候,已经到了日落西山之时。

天边的一缕夕阳即将沉下,路上匆匆忙忙的行人快步走着。

有几个路过的行人看见了这海宣听书的场地,只不过看见前面挂有正在装修的牌子时,扭头也就走了。

孟海望着天边的夕阳,忽然说道:“海宣听书明天下午开放,明天下午日落时分。到时候多准备点蜡烛,灯笼,明天我会过来帮忙。”

陈大年听到这话,愣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