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我只是夫子 > 第164章 商人之变

第164章 商人之变(1 / 2)

孟海给陈大年教过一件事。

面对客人的提问,尤其是面对自以为自己懂很多的客人的提问,即使他说得再怎么无理取闹,再怎么八竿子打不着关系,首先要做的不是反驳,而是认同。

在执政团之后,就要有个转折,但是……

陈大年瞧着邓台,他在点头认同了邓台刚刚所说的那番话之后,就加了个,但是。

“邓贵人说得有理,但是以鄙人那粗略的见解,鄙人认为,士农工商,皆为国本。”

陈大年说到这里,停顿了两秒,才继续说道。

“农为国之基石,而商为国之脊梁,两者缺一不可。有了农业的发展,咱们秦国的百姓才不至于饿着肚子,才不至于流落街头,动落而亡。所以我认同邓贵仁刚刚说的那番话,一切要以农业为主,因为这样才能填饱肚子,才能活下去。”

“但是填饱肚子还不够,想要让国家富强起来,最主要的就是前者,“富”。那如何让国家富有,光靠农业是仅仅不够的,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这些粗鄙的商人。不得不否认,刚刚邓贵人所说商人逐利,这是天经地义的,毕竟我们选择做这一行,那也要填饱肚子才行。”

“商人逐利,但是我们却知道什么样的利益可以揣入囊中,什么样的利益却要弃之不取。或许在诸位大人与贵人的眼中,一个又个商人那就是唯利是图,见财眼开。但是不管诸位大人怎么看,我这海宣产业却绝对会带动整个京城一起富有起来,至少带领整个京城一起富有起来。”

“我既然敢撂下这句话,那就不怕大家的监督,也欢迎大家在日后的几年里看看我是否说到做到。海宣公益这段时间的所作所为想必大家都很清楚,前段时间,朝廷包括民间自发地派出了许多精通算学的人前去查账,包括时不时来的突击检查测验,我想问问诸位大人有哪一次是不合格的吗?而且对我们的检查要比对其他商户的检查更加严格!”

“我这也并不是往自己脸上贴金,事实就是如此……”

在陈大年早有准备的一番长篇大论之下,说得邓台哑口无言。

尤其是陈大年开口说的那一句“士农工商,皆为国本”,更是让在场的不少商人昂起了脑袋。

陈大年说,到最后还补充了一句:“我倡议在京城里的诸多商人也将自己手中的钱拿出来,回馈于社会。将每赚取的钱中拿出很少一部分一文两文,那也是对社会,对我大秦的支持!”

陈大年说这话无异于站在官方的立场上。

这个时候有许多人才想起来。

貌似在京城当中还有一处海宣司。

这是皇帝前段时间新设的一处户部办公场所。

因为这处场所是由几处店铺组成的,并没有办公室或者专属的场地,所以不少官员都忘了还有这么一个地方。

但是陈大年现在这带着官方与商人结合的语气说出这番话,倒是让不少的人都想起来了,还有这么一个地方。

但台似乎想到了什么,忽然站了起来。

“对,你父亲是个商人,你作为商人之子,居然在海宣司里面任职,你到底是何居心?”

在场的不少人听到邓台这话都想起来了,在整个京城这段时间,同样声名鹊起的还有天理商行。

天理商行的东家那可是陈理。

陈大年又是陈理的儿子……

这一下子到让不少人开始议论了起来。

“是啊,成大年他父亲毕竟是个商人,这么做实在有些不妥吧!”

“原本陛下下令搞这么一个海宣司我就觉得莫名其妙,现在又让一个商人之子主办这些事情,这于情于理都不合适啊!”

“尤其咱们那位海宣司的主事是否还活着,都还是个未知数,我看海宣司办不了多久了!”

如此话语不断回荡在整个主会场当中。

砰……

在主会场左侧出口的位置,忽然传来了一阵巨响。

就像是一个铜锣被人摔到地上所发出的声响一般。

紧接着,一道身影大踏步地走到了圆台。

此人身上穿着淡黄色的长衫,腰间系着青绿色的玉带,旁边挂着一枚白绿色的玉佩。

此人的年纪并不大,脸上还有并未脱去的稚气。

赵宣。

这熊孩子毕竟也是海宣产业当中的一员。

所以这个时候的他自然也要站出来。

他与寻常人不同,他还有一个十分高贵的身份,大秦太子。

所以当这熊孩子气势昂扬地朝着大圆台一站,在场有几位关于一眼就认出了太子的身份。

毕竟太子在海宣产业当中瞎胡闹,整个朝堂当中,已经有不少人都知晓了这件事,甚至还有人将这件事捅到了皇帝那里,但是最终换来的却是不了了之。

现在的大秦太子朝着圆台上那么一站,有不少作者的朝廷官员立刻站了起来,他们来到自己座位旁边,想了想,跪下便磕头拜道。

“微臣拜见太子殿下!”

“臣等见过太子殿下!”

“见过殿下!”

伴随着一道道声音响起,在场还有一些不明事理的人,见到这一幕,也不由得跟着稀里糊涂地磕头。

站在熊孩子旁边的陈大年见到这一幕,嘴巴都张大了。

陈大年可不知道孟海的身份。

在他看来,这熊孩子就是一家大户,人家的孩子从小娇生惯养惯了,没想到这大户人家的孩子居然这么大户!

陈大年意识到了什么,也赶紧跪了下来。

赵宣双手叉腰,站在高台上,目光极为不善地看着邓台。

比熊孩子那暴躁的脾气,现在自然不会给邓台还好脸色。

然后他从怀里找出来了一张演讲稿。

这是刚刚写好的。

在这张演讲稿上,一行行娟秀的文字清晰明了。

这张演讲稿的作者自然是薛糖芯。

此时的薛糖芯,正坐在主会场的二层小阁楼上,戴着面纱,看着下方的争辩。

他戴着面纱,所以无法得知他现在的面色到底是精彩还是失落。

赵宣并没让

他大声朗读着演讲稿上的内容。

“在十年以前,也就是天历十一年,北边周国派小鼓部队侵犯边境,当时就有十几家商行联合筹捐军备物资,送往边境,这才算是化解了边境军饷之危。”

“九年以前,天历十二年。西边那里闹了水灾,淹死了不少人。当时也是当地的几个商人联合出资,共同捐银十几万,两用于安抚百姓,之后,又有两位商人出资八万重建了那里的水渠。”

“八年以前,天历十三年。当时整个大秦国内干旱,南边更是到了寸草不生的地步,当时也是一位大商人遣散家财,这才让数十万百姓不至于在那段时间被饿死。”

“七年以前,也就是天历十四年。那一年发生的事情更多,当时北边边境人有周国来犯,东边也出现了流寇,我记得当时京城还流传着一场疾病,可以说,整个大秦都不太平,就在这种情况之下,涌现了十几位商人,又是买药材,又是出资筹备军饷,这才让我大秦平平安安地度过了那一年……”

赵宣将手中这封信的第一面全部读完,这第一面所记录的都是大秦这十年以来不少商人为大秦做过的努力,要么就是出资筹备军影响或者出资购买药材,再或者出资筹办各种水渠农业设施。

在这中间有多少是自愿的,又有多少是被逼迫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结果却是这些人也的的确确的用手中的钱让大秦不少百姓得以存活,也让大秦一直延续至今。

可以说,在这大秦近十年来都没有太平过,或者表面上看着天下代太平,但是实际上却暗流涌动,时不时地便会冒出一个地方发生点灾情。

所以当赵宣大声朗读完这一张白纸上的第一面时,不少人都已经哑口无言了。

这一张纸已经极具说服力。

虽然说商人逐利,但是也的确做过好事。

当然,大秦的商人也不乏一些贪赃枉法,甚至与朝廷勾连,打压周边商户的行为。

但赵宣刚刚所读的那些内容,所要说明的只是一点,不要把商人一棒子打死。

在大秦的商人群体当中,虽然有恶事做官,恶贯满盈的恶商,奸商,但也有为朝廷做贡献,为百姓谋福祉的好商人。

所以,赵轩将手中的纸翻到了背面,又开始大声朗读了起来。

“在场诸位都不看好商人这个群体,我是知道的。大家对我这位陈兄有意见,那也无可厚非。但是我要说明一点,陈兄在我海宣诸多产业当中那是东家,在海宣司里面却是个编外人员。也就是说,他是为我海宣司办事的,但是却不是我海宣司的人,他只是诸多海宣产业的东家而已。”

在场不少人听到熊孩子这一番云里雾里的话,都已经有惑了。

这难道不一样?

这句话说得啥意思?

我听懂了,但好像又没听懂!

什么又是编外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