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捐款(1 / 2)

海宣仓储搬出来了几大箱的银锭子。

在众人满怀好奇之下,陈大年解释了这些银锭子是做什么用的。

“这是充当军费用的。”

在陈大年几句话后,周围的众多百姓变得亢奋了起来,陈大年引起了他们对周国的仇恨,于是,每个百姓募资欲裂地唾骂着周国的狼子野心。

等到户部郎中将银钱核算完毕,由督察院和御史台双方的实际仍核查无误之后,人群之中沸腾了。

就在人群沸腾的瞬间,远处忽然响起了一阵锣声。

就在众人被罗生这么一激之时,一阵阵沉闷的鼓声也传了出来。

在锣鼓声中,将近五十余位穿着天平服官差服饰的官差一路小跑至此处。

这五十多个官差驱散了周围看热闹的人,准确的说是把看热闹的人赶到两边,中间留出一条道路来,供一辆马车抵达海宣仓储之前。

陈大年见到这一幕,拿着自制的大喇叭,扯着嗓子说道:“大家不用惊慌,这些都是天平府的人,我们海宣司按照流程,将军费捐给天平府的官差,由他们交给朝廷。”

在陈大年说话的同时,五十余位官差当中分离出十余人,这十余位官差将装着银锭子的大箱子,核实之后抬上了马车。

有一位官差头领打扮的中年人,与陈大年完成了交接仪式。

价值三万两的马车离去,突然出现的那五十余个官差也一同离去。

这一幕全部都看在众人的眼里。

作为大秦最普通的百姓,接触最多的也就只有天平府的官差了,他们对于朝廷当中的丞相、尚书并没有太大的感觉,对于寻常百姓来说,只知道他们是大官。

但是对于天平府的官差则不同,他们知道在天平府高堂上坐着的那就是官老爷,百姓们寻常打交道最多的也就是天平府的官老爷。

所以,即使大秦的两位丞相包括六部尚书站在此处说话,在不威逼利诱的情况之下,还没有天平府的八品官说话好使。

孟海是知道这一点的,所以他才找人请来天平府的官差将银两在众目睽睽之下送走。

“可惜了,我怀里还有三文钱,如果把这些钱捐到天平府,恐怕那些官老爷都看不上!”

有一个扛着锄头的老汉在怀里摸了摸,摸出来了。三文亮堂堂的铜钱。

或许是被刚刚陈大年那激将式的话语给激得,又或许是刚刚看到了天平府的官差,这老汉掂了掂手中的三文钱,最终还是塞进了怀里。

其实,在大秦天平府也是有募捐箱的。

只不过寻常人很少去天平府门口的募捐箱捐款,因为捐进去的那些钱不一定能够用到实处,说不定天黑就被天平府的官差摸走买酒喝了。

陈大年见到这一幕,一上露出笑容。

他一挺肥大的肚皮,上前两步,走到老汉的面前。

“大爷,如果您信得过我,可以把钱交于我,到时候我会替大爷您把钱转交给朝廷,到时候我再送大爷您一个小红花!”

那扛着锄头的老汉,听到这话,犹豫着摸了摸脑袋,最后一咬牙。

“行,我看你这个小胖子,与其他的商人也不同,我就把钱交给你了!”

老汉一边说着,一边将刚刚收回去的三分钱摸了出来,递给了陈大年。

陈大年笑呵呵地接过三文钱,他往回走了两步,似乎想到了什么,忽然朗声说道。

“对了,乡亲们。如果诸位也想为我大秦出一份力,无论是捐钱还是捐衣裳,都可以来我海宣公益。”

“前段时间明京郡熊虎县那场大地震大家应该是知道的,那时我们也对诸多百姓进行募捐,结果大家是能够看清楚的。大家的名字至今还挂在海宣公益后面的光荣榜上。”

“如果诸位父老乡亲们友意还愿意相信我这张脸,诸位可以把闲钱捐入我海宣公益。或许会有人担心我们拿大家的血汗钱自己逍遥快乐,吃肉喝酒,所以在这段时间我们会请来朝廷当中的户部官员,每日核算银钱,但凡少一文我,我自己掏腰包十倍补偿。”

“如果诸多乡亲认识精通算学的先生,我海宣公益的账户也随时给大家查阅,到时候每一文钱用到了哪里,大家也能够看得清楚,这样你们放心,我们也放心。”

陈大年话说到这里,目光扫了一眼远处的众人。

发现有不少人都在暗自摸着自己的钱袋,似乎是在估算着钱袋里没有多少钱。

孟海见到这一幕,嘴角勾起。

他的目光似有若无地,在那些衣着破烂的百姓身上扫过,这些都是没有闲钱捐款的。

陈大年说道。

“当然,捐与不捐都是父老乡亲们的一番心意。父老乡亲们也不必没钱逞能,只要大家能够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即使没钱捐款,那份心意我们也收到了。还是那句话,大家如果赏脸,可以多多光临我海宣司,你们在我这里所花的钱最后都有一部分计入军费当中……”

陈大年最后总结了一下海宣司的规矩,但凡海宣司账上转到一百两银子,那就会有十两银子左右用于海宣公益。

诸多百姓听到这里,脸上也眉飞色舞了起来。

自己只要在海宣司花钱,就相当有一部分捐入军费!

不少人听到这里,立刻亢奋了起来。

陈大年又说道。

“还是和上回的捐款一样,如果捐款排名在前五的,我们海宣司将免费给予他们一次使用广告的权利!”

寻常百姓听到陈大年这突然一句没头没脑的话,有些茫然,但是周围可有不少商人派来的眼线。

广告优先权?

上回明京郡熊虎县的那场地震,天理商行就得到了这免费广告的权利,当时的人还不明白广告投放有什么用。

不过当他们看见穿着印有海宣司和天理商行服饰的工人,看着刻有天理商行的桌椅板凳,拿着印有天理商行的饭盒,尤其还有不少写有天理商行的彩旗。

这一下子天理商痕是彻底的出名了,至少在京城周围已经没有人不知道天理商行了。

当然,如果真的论起来,天理山行也只是第二受益者,这第一受益者还是海宣司。

所以这广告使用权,瞬间让不少商人眼红。

商人走南闯北,什么最重要,那肯定是名声与口碑。

孟海自知无法从那些官员的手里拿取太多的饮料,所以他就将这目光盯在了商人的身上。

大秦京城那可是商流如云。

在京城当中,可是会给予着不少隐藏的大富商以及四处招摇的小富商,还有更加粗鄙的暴发户。

可以想象。

如果日后的运粮车上写着自己商队的名字,或者自己名下产业的名字,运粮车夜走一过之间,自己可算是真正的出名了。

官员同样也是如此。

如果运粮车上写着官员的名字,再写着官员的政绩,那这位官员的好名声也将传遍大秦每个郡县。

所以在陈大年课讨完之后,当天傍晚就来了不少豪商捐款。一掷千金虽然没有,但是一来十几个人,每个人捐款一万两白银还是有的。

舆论在民间与朝廷双向的导引之下,流动得很快。

几乎在小半个下午的时间,整个京城的人就已经知道了海宣公益募捐军费的事情。

当不少人聚集到海宣司前,看着前方人流涌动。

好不容易挤到海宣公益前,一眼就看见了海宣公益最上方挂着的捐款排名榜。

在前五的全部都是大商人。

排名第一的也是一个名为元宝商队的队伍,他们的大东家名为梁平,捐款共计十五万辆。

再往下的四个排名也都是商人,有的写着商队,有的写着自己商铺的名字,捐款数额都是在十四万两左右。

当天晚上,在京城的大街小巷就发生了一件颇为新奇的事情。

有不少人的胸口都带着小红花。

这是募捐所得。

不管募捐多少钱,但凡募捐过一次就会给这么一朵小红花。

在红花的正中央印着海宣司的印章。

于是,不少街坊邻居就开始攀比了起来。

有的人胸口直接带了八十几朵小红花,在大街上一走一过,瞬间引起了不少人的侧目。

其中自然也有造假。

但是大家一起募捐军费的这场分歧算是已经营造成型。

当天海宣书铺你的书本直接买走了过万册,这大部分还是许多商人买走的,商人将书买走,通过商队卖到偏远的郡县,自己只是在中间赚差价。

海宣话本更是在一下午的时间卖断货了,即使有海宣仓储,但是仓库里的画板也已经卖断货了。

接着就是海宣听书,看着那些商人和官员进进出出,仅仅一下午的时间海宣听书净利润赚了近有十万两。

那可是净利润的十万两。

在这中间贡献最多的还是那些容易被激怒的纨绔公子哥。

天平府张贴的告示,上面所写的是,周国正在暗中调动军队,极有可能对大秦边境进行攻击。

而伴随着流言的传播,流言渐渐地变成了:周国已经暗中积蓄力量,打算攻打秦国!

流言不断地转变:周国聚集军队百万,打算吞并我大秦北边的十几个郡县。

流言传播愈演愈烈:周国以举国之兵,打算与我秦国血战到底。

接着流言又转变成:周国皇帝御驾亲征,带走了周国百万军队,并且发誓要么他死,要么秦国灭!

就在这流言不断发酵与传播之中,京城不仅没有人心惶惶,反而,朝廷还发布了一条政令,是关于消费券的。

天平府贴出告示,不断地告诫大家,周国只是暗自调动军队,而秦国只是为了防守大秦疆土,不被周国占领所以不得已向北边调动军备。

并且告诫大家,大家该干啥干啥,朝廷下发消费券,你们该吃吃,该喝喝,吃饱了喝足了,不要闹那些是非,把嘴巴闭严了。

朝廷可不是指在京城推行这优惠券的政策,这项政策早就已经下发至各个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