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靖难攻略 > 第96章 孙帮爷背锅

第96章 孙帮爷背锅(1 / 2)

“咚…咚…咚……”

黄昏,伴随暮鼓声响起,朱高煦也来到了宋国公府,并熟练地翻身下马,将赤驩交给了羽林左卫其它百户所的兄弟照顾。

他没有阻碍的走进了宋国公府内,如朱元璋说的一样,颖国公府虽然不准他入内,但宋国公府的大门依旧为他敞开。

只是不知道,这样的敞开还能维持多久……

不知怀着什么心情,他一步步走上了台阶,走进了院子。

兴许是看到了朱高煦的不对劲,平日里常与他说话的冯府管事只是远远作揖,而后便快步走入了后院。

不多时,在朱高煦刚刚走入正厅的时候,冯胜便与冯府管事先后从耳门走入正厅,显然一直关心着傅友德的近况。

只可惜,当他看到朱高煦的这番模样时,他心里便心知肚明的叹了一口气。

“国公……”

朱高煦见冯胜走出,起身作揖,而后道出了他今日在颖国公府及武英殿内的诸多事宜。

起先冯胜还能忍耐着性子,但当他听到朱高煦与朱元璋、朱允炆在武英殿对峙的时候,饶是他这南征北讨一辈子的人杰,也忍不住的为朱高煦捏了把汗。

只是当他听到朱高煦搬出帖木儿帝国国力以及野心的时候,他还是本着大明朝宋国公的身份思量了一番。

良久之后,朱高煦说完了这一日的经历,饶是他自己回想起来,也不禁佩服自己的胆大。

不过在说完后,他还是将目光放到了冯胜的身上,而冯胜却也一脸疑惑的看着他:“这些情报,你是从何处得来的?”

“我……”朱高煦按照武英殿上的借口,重复解释了一遍。

“若按照你所说的,那帖木儿确实是一名枭雄,而他也确实能威胁我大明西陲,不过……”

冯胜轻笑摇摇头:“我曾与关西的北虏聊过河中的事情,因此也大抵知道一切。”

“那帖木儿若是真的要侵犯我大明,以他的国力,恐怕行军二月左右就会遇到河中戈壁。”

“即便越过了这片戈壁,恐怕以其国力,只能维持六七万兵马就难以为继了。”

“若是还想要继续,那便必须让别失八里为其募粮,如此还需三个月才能抵达吐鲁番、哈密。”

“这六七万人人吃马嚼,三个月耗费粮秣恐怕不下百万石,别失八里能否供应尚成问题。”

“即便别失八里能够供应,恐怕也难以长期保持,而我军以逸待劳,势当对其迎头痛击。”

冯胜去过这个时代的河西走廊和敦煌一带,自然是了解这个时代大明西北的气候与环境。

有明一代,西北的环境一直都是在不断恶化,甚至在顺治、康熙、雍正年间,西北环境也是在不断恶化的。

想要从河西打到西域尤为困难,从河中跨过西域打击河西更是难上加难。

更重要的是,那帖木儿即便想要进攻大明,那作为桥头堡的哈密也难以供养其大军。

如今的哈密不过二三万人,加上吐鲁番也不过区区二十万人不到。

哪怕吐鲁番和哈密全倒向帖木儿,以区区不到二十万的人口,怕是把人都吃绝了也不够。

相比较之下,黄河以西的整个陕西行都司就是一个大军营,这个军营两个重点,一个肃州卫,一个甘州卫,类似于辽东的沈阳、广宁。

在甘州、肃州这一线,则是整个陕西行都司军事带,自东向西有庄浪、凉州、镇番、永昌、山丹、甘州、高台、肃州等等十几个卫所外加镇守班军秋季客军。

除此之外,大明还有陕西、宁夏、四川可以作为二线支援,能在

所以,即便帖木儿东征抵达哈密,恐怕整个西北兵马会在秦王、肃王的名义号召下集结,陕西行都司及陕西都司的十余万兵马也会向肃州城涌去。

其实,便是朱高煦自己也知道,帖木儿根本无法成为大明的心腹大患,因为这个时代的西域,其环境根本就不适合大军纵横,哪怕走北边的欧亚草原,可行性也比这条路线高数倍。

只是这样的事情只有参与过西北作战的人才能了解,而老朱虽然了解一些,但毕竟不多。

不过,朱高煦根本没想用帖木儿吓出老朱,他只是试探老朱的心思罢了。

如今看来,老朱并不想杀冯胜和傅友德,而自己今日的话也已经在老朱心底种下了一根刺,不管帖木儿帝国有没有他口中的那番实力,老朱都会派人去打探。

“你……”冯胜表情复杂的看着朱高煦,显然他也知道了朱高煦的想法。

或者说,不仅仅是他,便是老朱也知道了朱高煦的想法。

可即便他们都知道,却还是会按照朱高煦所想的一样,派人去河中地区查探虚实。

老朱不会介意晚几个月杀人,冯胜他们则是可以庆幸多活了几个月。

只是这话若是被揭穿,那朱高煦在老朱心中的地位,恐怕会呈直线下降。

朱高煦在用自己的未来拖延时间……

“若是帖木儿与你所说的相差甚远,你恐怕会转瞬间不得宠。”

冯胜说出自己的想法,但这只是他的想法,朱高煦知道历史,所以他对朱元璋说的话都是八九不离十的。

不过看着冯胜眼下的模样,朱高煦也没有浪费这个机会,假装自嘲道:

“我未来即便再大,也不过是一个郡王罢了。”

“用一个郡王的位置,换二位多活一段时间,这笔交易难道不值当吗?”

“况且我并不担心此事被人揭破,因为它本就是真的。”

朱高煦目光坚定,让与他对视的冯胜都不由怀疑起了事情的真实性。

“难不成西边真的出了一个疯子?”冯胜忍不住猜想,可下一秒他便将这个想法抛出脑后。

不管西边是不是真的出了一个疯子,总之他和傅友德在事情探明前的性命是保住了。

“这次,是我要多谢你了……”冯胜站了起来,缓缓对朱高煦作揖。

朱高煦接下了这个礼,但也在冯胜起身后躬身跟着回了一礼:“两位国公教导我兵法,虽无师徒名份,却有师徒之实,我这般做也是应该的。”

“况且,即便我这般做了,但具体结果如何,还是得看爷爷那边的压力。”

他话里有话,冯胜也听出来了。

说到底,即便朱高煦这番话是真的,但大明不需要两个国公来防备一个敌人。

只要朱元璋下了杀心,他完全可以从傅友德和冯胜之中选出一人赐死。

他会不会这么做,取决于是他想杀二人,还是他不得不杀二人。

冯胜清楚这个道理,但他猜不透朱元璋的心思。

可是从朱高煦的暗示来看,朱元璋属于后者,他从心底来说,并不想杀冯胜和傅友德,就如当年的李善长一般。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后,受到牵连而被处死的人很多,而李善长与这件事情一直有牵扯,但结果是他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这并不是李善长收拾干净了自己的尾巴,而是朱元璋没有对他进行追究。

即便当时诸多监察御史纷纷弹劾李善长,朱元璋也是以一句“勿要牵连老太师”作为回应,将李善长保了下来。

可是监察御史们并不罢休,到了洪武十八年,依旧有人告发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是胡惟庸的党羽。

只是这一次朱元璋还是赦免了李存义父子的死罪,并没有追究李存义及李善长。

一直到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案十年后,因为李善长的外甥丁斌犯了别的事,丁斌供出了当年胡惟庸拉拢李善长的往事,这才触发了李善长一家被清算处死。

从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案发之后十年的时间,朱元璋没有动李善长,甚至他弟弟李存义被指认是胡惟庸的党羽,都被朱元璋免死。

不管怎么看,朱元璋对李善长都已经算是仁至义尽,毕竟这十年他一直在为李善长扛着朝堂上的压力。

如果不是丁斌招供,恐怕朱元璋依旧能扛着压力让李善长安度晚年。

因此,只要朱元璋不想让他死的人,这个人就很难死。

朱高煦认为朱元璋不想让傅友德和冯胜死,那他们二人就能活下来。

至于他们能活多久,取决于朱元璋能为他们扛多久的压力。

想到这里,冯胜沉默了许久,他没想到自己跟了朱元璋那么多年都没能看透他,朱高煦不过十五岁便已经摸到了他性格的边上。

“我知道了……”听出了话外之音的冯胜表示清楚了朱高煦的暗示,朱高煦见状也起身:“天色已晚,我也就不久留了。”

“好”冯胜点头应下,转头看向府上掌事:“你替我送二殿下出去。”

“是!”掌事脸上高兴遮掩不住,即便他没听懂二人谈话的内容,但他却听懂了自家主人近日无忧,因此自然对朱高煦笑脸相迎。

他护送朱高煦走出了国公府,至于冯胜则是眺望着朱高煦的背影,眼中情感复杂。

在朱高煦的解释下,他对那位的性格更加捉摸不透了。

他不想让自己死,可又不得不让自己死。

“老太师,您当时也与眼下的我一般难熬吧……”

长叹一口气,冯胜转身走回了后院,而片刻之后的朱高煦也走出了国公府,骑上赤驩往家中赶去。

也在他往家里赶的时候,武英殿内也随着暮鼓声的敲响而开始散场。

朱高炽、朱济熺、朱尚炳三人纷纷离去,最后只剩下了正欲走出殿去的朱元璋爷孙。

走到武英殿门口,朱元璋与朱允炆先后坐上了门口的两架步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