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4章 红包(1 / 2)

一家人进了小区,遇到的打招呼的人愈发的多,什么时候回的,什么时候再走,曾老师还是那么年轻漂亮,老李怎么没见胖。

问李乐学业如何,听说燕大读博,赞叹羡慕不已,打小就知道是个有出息的。

说大小姐气质出众,宜室宜家,老李家好福气,抱怨曾老师和老李,为什么生了娃都没说一声。

但最多的夸赞,都给了李笙和李椽。一子一女是为好,长得漂亮又可爱,大大方方懂礼貌......总之,因为这两个娃,一家人从小区门口到单元门口,往日里三分钟不到的距离,足足走了半个多小时。

李笙和李椽不大的口袋里,小小的怀里,满满的糖果小零食,就连李乐和老李的手上,都拎着老邻居老同事儿时伙伴们的热情。

大小姐瞅瞅正对着一片柿饼子抿着嘴的李笙,对曾敏笑道,“阿妈,以后要是在这儿,笙儿和椽儿,倒是不怕走丢了。”

“走丢?”老李拉过行李箱,指指李乐,“你问这小子,自打五岁那年搬过来,在这小区里,蹭吃蹭喝过多少人家?”

“真的?”

李乐回忆着,点点头,“别的楼栋不好说,但是这栋楼里,少说得有一大半都端过人家的饭碗。”

“吃百家饭?”

“噫,哪能这么说,我又不是没爹没妈的。这小区,都是一个单位的,一家的娃,相当于大家的娃,他们也来我家吃呢,就二单元那谁,爬咱家折叠餐桌,还给压塌了不是?”

曾敏看看老李,“是郝振家的郝军吧?”

“就那小子,郝振当时还要赔咱家一个桌子,”老李一手一个箱子往楼上走,楼道里泛着回音,“后来我说算了,他还不乐意,后来他媳妇儿不是送给李乐一套变形金刚么,对了,郝军那小子现在在机务段开火车呢.....”

瞧见老李健步如飞,曾敏喊了声,“你昨天从临安回来,我让你收拾家里收拾了么?”

“弄了,保证一尘不染.....你说我一这么大的领导,还得自己打.....哟,老彭,干甚去?”

李乐看看大小姐,两人相视一笑,跟着上楼。

一阵凌乱的脚步,到了四楼,门锁转动时发出熟悉的涩响,在李乐听来,像是时光在此处生了锈,又像是老友久别重逢的轻咳。

推门而入,一股陈旧的空气扑面而来,并不难闻,只是带着久未住人的沉闷。

屋内光景,还如以前。

客厅里的家具家电,俨然是上一个时代的遗民,那张黑色的人造革沙发塌下去的一角还是那么醒目,那是李乐小时候模仿超人,脖领子挂着窗帘,从窗台上蹦下的遗迹。

餐桌茶几电视柜上,留着昨晚老李擦拭后的水痕,那台上面摞着台录放机的大屁股电视,也不知道还能不能用。

曾敏留下的画架倚在墙角,布面上染着不同颜色的斑块,昔时画笔起落,今已成寂寥的堆叠。

走到阳台,几盆不知名的花早已枯萎,枯茎低垂,形容槁朽,手指轻轻一碰就碎裂开来,大约是上次离去时忘怀的。

封窗户是红色的,漆皮剥落得厉害,露出底下灰白的木质,如同结了痂的伤口。

走进自己的小屋,南窗书柜空了大半,只剩几册旧书斜倚着,纸页泛黄,像是被岁月熏染的。

衣柜半开着,里头塞着过去的衣物,最显眼的是中学时候校服,大葱一样的绿叶白瓤,袖口已经磨得发毛,胸前的铁一和后背的斜体“Sport”,让跟进来的大小姐满是好奇,笑着说这得带回燕京,然后裱起来。

那张窗前的书桌依旧抵着暖气片。

初一那年,和老李一起去小区门外那家豫省口音的两口子开的玻璃店里划来的台板下,压着高三下学期时的课程表。

字迹尚且清晰,周一数学、语文、英语、历史.....一直到晚上九点四十的自习。看到这张毫无人性可言的手写表格,仿佛还能听见下课铃声在耳畔响起。

还有几张证件照片、亚运会纪念邮票、两张猴票、化学元素表,最边上,还有张当时王家强搞高考誓师大会,让每个人写下的豪言壮语。

“十载萤窗万卷沉,星芒题海夜阑深。千钧笔落青衫薄,一日舟驰碧海心。墨雨泼成麟阁路,风雷裂尽蜡书音。今朝拭剑云巅立,直破重霄第九岑。”李富贞跟进来,指着念了一遍。

“上次来时候就想问你,这什么意思?”

“没啥意思,吹牛逼的。”

“噫~~~~”

“你可学点儿好的吧。”

两人说着,两个娃跑进了屋,笑声撞在墙壁上,又弹回来,竟使满室寂寥有了松动。

李笙跑到柜子边,好奇地摸着李乐的校服,李椽则踮起脚试图看到书柜顶上的东西,转而,又攀着李乐的腿问,“爸爸,屋子?”

李乐点点头,把李椽抱上书桌前的椅子,拉开抽屉,拿出一只铁皮的,印着城市猎人图案的铅笔盒,有些费劲的抠开,捏出一只铅笔,塞给李椽,又摸出一个拼音田字格本,摊开,指着,“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抄十遍,抄不完不准吃饭。”

孩子哪理解什么意思,只觉得那铅笔盒有意思,拿在手里看了半天,又开始拿笔在本子画“1”。

大小姐拿过铅笔盒,指着,“你小时候也看这个漫画?”

“昂,压岁钱买了两本,还被老师收走了,到现在没还回来。”

“我有全套!”

李乐叹口气,哼哼道,“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不一样......人比人,气死人啊~~”

把要往床上爬的李笙捏给大小姐,走到窗前,看着窗外十几年未变的那道围墙和小路,忽然听到曾敏在厨房丁零当啷说要找出几个旧锅,老李说你要那个干吗,在上面的吊柜里,我来拿。

李乐忽然一阵恍惚,好像又回到十七岁,自己正伏案疾书的时光里,那些画面清晰得刺眼,却隔着一层看不见的膜。

他明白了,这老屋里的时光早已停滞,固执地停留在这一辈子,二十岁之前的年月。

而他们这些曾在此生活的人,却被时间的洪流裹挟着,不由自主地向前奔去。

唯有这屋子不肯走,它留在原地,成了一座记忆的保险箱。

孩子还在跑着,不知疲倦。

李乐站在窗前,仿佛站在时间的界线上,往前是现在,往后是从前。

“李乐!”

“诶。”

“收拾收拾,去你奶那儿,做饭!”

“啊?”

。。。。。。

相比太甲路有些拥挤的铁路小区,兴庆路这边,太奶奶付清梅的干休所,似乎更得李笙和李椽的心。

不仅因为地方大,跑的开,有水池,水池里面还有金鱼,有带着滑梯的游乐场。

还有就是每跟着太奶奶走进一个小院儿,给那些老爷爷老奶奶,鞠躬说完新年好之后,衣服兜兜里除了糖果,还会有长长的,红色的信封。

从后排转出来,老太太一手牵一个,穿过小树林,步子迈得不大,却稳当得很。

李椽和李笙跟着,不时发出细碎欢快的笑声。

小树林边上,小广场边的石凳处,那里正聚着几位老人晒着太阳暖聊天,边上,还有所里的人跟着。

瞧见付清梅牵着两个娃走过来,有人喊了声,“哎呦喂,付大姐,这两个小家伙儿是谁啊?”

几位闻声抬头,目光立刻被付清梅手牵着的一对娃儿吸引了过去。

“付大姐,这就是您家那对双胞胎重孙吧?来过年了啊,噫,可真zun呐!”

“瞧瞧这大眼睛,长睫毛,跟画里的娃娃似的!”

“还是龙凤胎,老姐姐,您可真是好福气啊!”

赞美声如同潮水般涌来。付清梅脸上的皱纹都笑得舒展开来,她松开手,轻轻推了推两个小家伙的后背,“笙笙,椽椽,叫太奶奶,太爷爷好。”

李笙一点儿不怯场,大大方方地挥着小手,奶声奶气地喊着,“太奶奶好!”李椽稍显文静,但也跟着小声嘟囔了一句,还配合地点了点小脑袋。

小模样更是惹得老太太们喜爱不已,这个摸摸头,那个拉拉手,稀罕得不行。

这个说像李乐小时候,那个说眉眼继承了李晋乔的英气。

付清梅在一旁,腰板挺得笔直,笑呵呵地应着,“随他们爸,也随他们妈,都好,都好!”

“聪明着呢,这才两岁,数数能数到一百了,还会背床前明月光呢,椽儿,给太爷爷,太奶奶们来一个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

“哇~~~~”

一片更热烈的赞叹。

告别了老姐妹,付清梅扬着下巴,意满离。

可俩娃有些疑惑,刚“表演”完,咋没演出费的。

“太奶,糖,红包包!!”

“这几个,级别太低,咱不要他们的。”

俩孩子搞不明白,还是跟着走。

往前,又到了一座半开着一扇门的小院儿前,付清梅清了清嗓子,“刘司令在家吗?老刘,老刘,刘二蛋!!”

“诶诶,在在,付大姐,您小点儿声,喊大名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