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章 有些恍惚了(1 / 2)

“但具体如何实行,应该从哪里着手,又该如何推广,还需要详细商议。”

“这方面,微臣不太擅长,建议召集金尚书以及吏部尚书王大人,他们对此更为了解。”

于谦推荐这两位大臣,背后的原因相当复杂。一方面与几位大臣的经历有关,另一方面也涉及他们目前的职务分配。

于谦年轻时科举落榜,之后发愤图强,终于在多年后平步青云。虽然因为敢于直言只评了个甲等,未能如愿成为状元,但他仍然是百万考生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步入仕途后,他成为巡查御史,地位颇高。他游历各地,结交各界人士,在民间声名鹊起,无论黑白事务都接触过一些。因此,他对中低层官员的艰难处境略有所知,并能在官舍问题上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然而,他终究是少年得志。即便后来因拒绝贿赂权势滔天的太监王振而入狱,也没有真正经历过基层官员的艰辛生活。在这方面,他不如金濂。

金濂如今是户部尚书,位列大明权力巅峰,但早年的日子却颇为坎坷。家中富有,从小聪慧且勤奋,顺利考中进士后,直接出任湖广道监察御史。直到此时,他的经历并不逊色于于谦。然而接下来,两人的差距迅速拉开。

于谦的人生堪称传奇,除了幼年受挫外,此后一路顺遂。唯一遭遇低谷的时候,是在被太监王振陷害之时。

其他时候,都在突飞猛进!

而金濂则与众不同,刚开始时难以适应环境,能力与职位不相称,朝廷命他抓捕大盗,结果未能成功,于是被罢免了官职。

后来依靠个人能力捕获了大盗,才得以官复原职。之后金濂便开始批评郡县官员。

他说郡县官员风气不正,建议朝廷派遣按察司、巡按御史考察廉洁能干之人,效仿洪武年间的做法,派遣使者慰问奖励,如此便可分辨清廉与贪腐,激励贤良官员。

明宣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提拔金濂为陕西按察副使。

金濂由此进入权力高层,后来多次转任,担任刑部尚书,主管大明律法,对中下层事务也十分熟悉。

这就是于谦推荐金濂的原因。

金濂曾经有一段被免职、在衙门里当助手的经历。

他对中下层官员的困境有深刻的了解。

在官舍问题上,朱祁钰向他咨询,比向于谦咨询更为合适,也更有益处。

至于推荐王直,理由很简单。

无论如何,王直现在都是文官集团的首领,如果皇帝想要对文官集团采取行动,总得和他沟通一下。

更何况,皇帝的想法不小,必然会掀起轩然大波,很可能直接改变文官集团的结构。

这种事如果不事先通知王直,恐怕会出大乱子。

朱祁钰从善如流,决定回头分别找这两位谈谈话,等官舍制度商定出详细的方案后,再找合适的人来执行。

这个人选,最好从锦衣卫里挑选,锦衣卫的千户有不少人,大多数都有能力。

从中挑选几个可靠又不贪恋钱财的,应该不难。

到时候,一个人负责给官员发放福利,一个人负责调配运送钱粮,另一个则负责记录官舍内所有人员的往来。

完美!

只是不知文官集团是否愿意配合。

大明并不缺乏聪明人,能看透这件事本质的人到处都是。

还是要看皇帝的手腕如何,否则这些文官闹起来,动静不会小。

朱祁钰不禁有些羡慕那些开国皇帝,凭借开国的威名,想杀谁就杀谁,权力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

就算是坑害功臣,也只是在死后被人痛骂,这算什么?

难道他们能把死人的脸皮揭下来吗?

他这位被群臣捧起的庶子皇帝,即使通过一系列操作巩固了皇权,

最终还是受到诸多限制,就连给

不过等到官舍制度实施,自己将会真正拥有一批拥护自己的官员。

到那时,情况自然会完全不同。

皇帝的权力将进一步扩大,受到的限制也会大大减少。

朱祁钰热爱国家和人民,这和他的权力谋划并不矛盾。

如果两者发生冲突,朱祁钰必然会选择前者,而现在,他想说:“小孩子才做选择,大人当然是全都要!”

两人就这件事讨论了很久。

官舍问题看似小事,实际上影响深远,将会彻底改变明朝的发展方向。

直到深夜万籁俱寂,朱祁钰才缓缓走出于府,手中握着缰绳,泰然自若地往家中走去。暗影之中,十几个锦衣卫悄然尾随其后,毕竟皇帝至高无上,他们岂敢让皇帝独自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