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三章 重整军纪(1 / 2)

朱祁钰所关心的,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即要如何长治久安,这种期望天下太平的愿望,也正代表了广大百姓心中的愿望。

“因为那些边疆的异族存在久了,就必然想着背叛。”

实际上,像于谦这样的明代士大夫对蛮夷是持敌视和不屑的,他们认为这些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人类。

“我是可以的,但我只杀领头的那些人。”

朱祁钰用手在桌案上一点:“凡职位在百户以上的叛军,统统斩尽杀绝。我没有余力养这些人。其他的普通士兵,我既不准备阉了他们,也不会随便杀戮或将他们当奴隶贩卖。而是要让他们也成为大明的百姓。”

“陛下不可啊!这些人只认武力不识恩情,若不杀,我将士的性命岂不白白牺牲?”

于谦当场反对这建议,认定圣意太仁慈,语气中还隐隐透出一点愤怒。

“那就按你的话,既怕怀柔没用,那全数杀净,又何妨?”

语气变得坚硬起来,朱祁钰盯着于谦继续道:“可即便我们杀了这一批旧势力,再换上新权贵,叛乱依旧不会停止。这条路我已不愿再走。”

朱祁钰心里清楚自己这思路太过激进,势必招来不解和非议。但若只是为了保住皇族权臣而不顾天下的老百姓,他不愿这样苟活。

“还请陛下再解释得透彻些。”于谦眉头紧锁,只觉此举有些太过血腥残忍。

“于大人不是常说,社稷为大,皇帝为轻吗?今日怎么反倒糊涂了?”

朱祁钰话语里带着冷讽意味,言语间流露出对他的不赞同,而这句话如一道亮光,忽地在于谦心中掠过,让他一时怔住。

就在那一刹那,于谦抬头看了眼皇帝,脑海里却闪出了孙镗的名字,又联想到过去那些朝廷大臣与边疆势力之间的种种牵连。恍惚之间,一个庞大的身影仿佛正从高空中俯视着整个大明帝国。

于谦心里像是有一扇转变的门,正缓缓开启。

他一时无法理解,这样一条复杂的道路,为何是皇帝亲自挑上的?他想不出答案。但他明白,假如这条道路真能走得通,那么以后不管是谁登上皇位,哪怕不是天纵英明之主,那些豪门世家想要再集结起能够与皇权对峙的力量,也是难如登天。

眼下局势尚不明朗,未来的方向也没完全定下来,但他隐隐察觉到,不论是北方的瓦剌,还是南方的土著族群,只要用对战略,都能沿用这套方式来治理。

只不过这种策略真能维系多久?

十年?五十年?还是一百年?

他回答不了。可有一点于谦十分确定——当今天子是真的把百姓当作立国的根本,而非只看中士族门阀那点势力。

这一点,对于士大夫阶层来说无疑是种挑战。但偏偏是这样的复杂局面,才是于谦最为渴望的,因为越是棘手的事,越能激发他内心的热情。

“陛下,您打算怎么推行这事?”

每次一提到治国之道、建功立业的事,他的心就会不由自主地激动起来。

“要真正消除一个族群的隐患,就必须先让他们遗忘自己原本的身份。”

于谦本来以为陛下说出这样的话,总还带点悲悯之心。结果当他听到下一句时,整个人却像跌进了冰窟。

“先把战俘集中关进营地,再让神武卫和他们混在一块儿,接下来慢慢教他们说朝廷的官话,让他们接受大明的一套社会秩序。”

朱祁钰语气平和地说着。他说瓦剌人肯定是一群被他们本国权贵所骗的家伙,欺我大明太狠,我朝再怎么忍让也忍无可忍了,这账只能他们自己担着,得背上到族灭为止。

听着皇帝如同至圣先贤般镇定自若地说出这种话语,于谦心底替那些瓦剌人叫苦,这哪是惩罚,简直是比放火还叫人恐惧的事。

而等到朱祁钰谈到怎么利用那些有点脑筋、思想的人的时候,于谦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是北元那边的老先生们。现在的战事早已不是在刀枪战场上比谁力气大那么简单了。

真正能置敌于死地的,从来是那些有头脑有想法的人自己站到了对方那边。

皇上嘴里说的是要搞什么边境的畜牧业,说什么推广公共演说、讲理制度的士人队伍,听着都是积极正面的名词。但于谦听来,心里总觉得透着一丝诡异。

等听完朱祁钰整段话后,于谦手心里已经冒出一层汗。

这样精巧而又可怕的计划、这些既阴狠又巧妙的对策,真像是出自一个正常脑子的人所能构想出来的吗?

再看紫荆关那边,也先觉得身后总有个尾巴大明军咬着不放,甩也甩不脱,像膏药一样死贴着他。

不过当他看见眼下雄壮高耸的紫荆关城门时,嘴角浮出微笑,心想着只要突破了这一道,天地广阔,鸟儿自由飞,更别说他这头高飞的雄鹰。

可等他刚一越过,关内守将石亨反倒不急了。

这时节,他正下令地方官吏着手清点,关内还有很多未能归乡的战士。赶走了也先之后,石亨进到关内忙着安顿军营,重整军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