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七章 进行回收(2 / 2)

“陈弟。”

王直比陈循大七岁,也拱手回礼。

两人寒暄几句后,陈循看向王直身后的仆人问道:“王兄这是来买不少东西了吧?”

王直点点头说:“要不是皇上提过,我还真不知道,现在西城竟然变成这样了。”

王直住在东城,平时很少来西城。

富贵人家有仆人,年纪大了,出门次数自然就少了。

“我刚来的时候也是这样。”

陈循很认同地说。

“哦?那陈弟怎么只买了一样东西,是什么东西,能让我看看吗?”

王直看到陈循只拿了个盒子,便好奇地问。

“就是在这杂货铺买的铅笔,我觉得挺顺手的。”

陈循指着店铺解释道。

王直抬头看了看招牌,问道:“皇店?”

“没错,这西城生意最好的就是皇店,王兄应该知道吧。”

陈循点点头,摸着胡子说道。

“说得对,难怪西城这么热闹,我还看见一些客栈和酒楼也是皇店,不如让陈弟带我看看?”

王直的建议,陈循没有推辞,直接带他进了杂货店。

店里东西种类多得让人眼花,王直一眼就问起陈循之前提到的铅笔。

熟人带新人,对皇店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女店员不停地给王直介绍他没见过的新奇物品,从铅笔到玩具,从玩具再到拖把,看得王直应接不暇。

不知不觉间,仆人们又多了活干,不仅要拎东西,还得搬东西。

“你说这个打火机要一百两?这个小瓶子的煤油也要一百两?”

和陈循一样,王直也默默把打火机放了回去,惊讶地问道。

他们不是没钱,只是家里生火都是下人做的事,为了这点东西买个打火机?用活人不香吗?

烟草这种外国的东西还没传进大明,没人抽。

就算是熏香,也是下人点的,根本不用他们动手。

再有钱的人家,难道会买个打火机让下人用?想得太天真了!

来杂货店之前,王直已经在其他皇店办了卡,这种卡通用,消费起来很方便。

走出杂货店,王直对着陈循感慨道:“这一逛,我竟然不知不觉花了一百两银子,要是没有会员卡,用秤称钱还真麻烦。”

买的东西五花八门,而且不是从同一家店买的,价格也不一样,有贵的也有便宜的。

“不过,皇上带头不用宝钞,会不会不太好?”王直皱着眉头问。

皇店不收宝钞,现在看不出来有什么影响,但以西城的规模和体量,以后肯定是个问题。

陈循听了,摇摇头说:“王兄可看到外面的顾客?”

“怎么了?”

王直一脸疑惑。

“来这儿的,除了有钱人家,还有工人,还有一些农户。”

王直毕竟是刚接触西城,对这里的情况不了解,陈循便解释道:“就拿这家杂货店来说,里面大部分商品都是从农民手里收购的,给的也是铜钱,而工人们在工地或者作坊里领的是银子,所以不用宝钞,对西城来说是很正常的。”

说到底,这些钱都是圣上花出去的,只是通过皇店进行回收,真正有价值的是由此产生的劳动力和商品。

经过文华殿上的解释,王循听懂了陈循的意思,顿时明白了。

“终究还是不产银啊。”王直感叹地说道,提到了银本位的问题。

但逛了一圈的陈循却有了不同的看法:“如果把商品卖到大明之外,肯定会有源源不断的银子流进来。再者,虽然我们大明不产银,但海外有的是,财富来自海上,现在想想,光靠打鱼可不够。”

王直听完,沉默了。

他抬头看了看四周,看着人来人往,不由得眯起了眼睛。

大明有两个铸钱机构,一个叫宝源局,另一个叫宝泉局。

除了南北两京的宝源局外,各省都设有宝泉局,隶属于工部。

户部掌握的是钞纸局,也就是印制宝钞的地方。

为什么大明朝的宝钞没人愿意用呢?

按理说,一张宝钞等于一贯钱,也就是一千文,但朝廷没有限制,想印多少就印多少。更离谱的是,百姓只能拿金银来换宝钞,却不能用宝钞去换金银。

后来明太祖觉得发得差不多了,就停下来,等有需要的时候再继续印。

朱元璋当然知道宝钞已经严重贬值,曾经问过户部尚书:“听说两浙那边的百姓现在一貫宝钞只能换二百五十文钱,这很不方便。”

他就下令禁止使用铜钱。

结果这事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虽然到了正统年间恢复了铜钱和宝钞一起使用,但大家对宝钞已经完全不信任了。

到了去年,宝钞已经贬值到一貫只能换二文铜钱。

而这二文,还得是富贵人家压榨百姓的结果,因为权贵、皇亲国戚甚至外国使者都塞了一堆宝钞,实在没办法,就转嫁给老百姓,让百姓硬扛下来。

铜钱的情况也差不多,但百姓更容易接受,毕竟几千年来,铜钱一直是老百姓日常交易的主要货币,比宝钞更容易保存,信用也更好。

不过铜钱面值小,各地还有宝泉局。

这就导致了朝廷和地方之间的矛盾。

从宣德九年以后,朝廷就不铸造钱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