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知道的是,转动中间的磁石,就能让圆环转起来。”
陶有道想了想,回答道。
“那为什么转动磁石,铜环就会转呢?”
刘升又问,陶有道却一时答不上来。
“会不会是电?”
一位老师突然想到,说:“这东西送来的时候,说过不要随便碰铜线,可能有电。”
“电?阴阳相激?磁石?同性相斥?”
结合《说文解字》中对“电”的解释,刘升眯着眼看着磁石,低声自语:“异性相吸,可是磁石根本不会吸铜,而铜能导电,所以问题应该出在磁石上!”
随着越想越深入,老师们也聚在一起不断讨论。
讨论得越多,问题就越清楚。
最后得出结论:“为什么只有磁铁转动的时候才能发电。”
确定了问题后,刘升感到非常激动。
“你们谁跟我一起去?”
他说着,回头问。
“我下午还有课。”
“我也是。”
午休已经过了,就连陶有道也要去上课。
而刘升的历史课现在不重要,所以他时间比较宽裕。
“那我一个人去!”
咬了咬牙,刘升下了决定。
东华门的事情,在国子监学生眼里,圣人就像暴君一样,也在刘升心里留下了一点阴影。
走出学校,刘升步行来到王府门前,然后开始犹豫。
刘升来回走了好几趟,最后还是握紧拳头,走到王府的护卫面前,说道:“我是景泰学校的先生,想见圣人。”
如果是别人,护卫可能随便打发过去,但教书先生就不一样了。
不少同事的孩子没进大院,都在景泰学校念书。
“先生请稍等。”
护卫立刻进去通报。
看到这情况,刘升轻轻握了握拳,果然景泰学校不一样。
没过多久,刘升就被带了进去,见到了圣人。和东华门那边的气氛不同,这里的人神情温和。
刘升在正统四年的乡试中中了举人,第二年参加会试却没有考中,于是留在京城,开设私塾,结交朋友,举办讲座,和人一起探讨经书中的疑难问题。
朱祁钰看着手中的资料,别人家十一岁的孩子,而刘升今年已经十九岁,比同龄人显得更加成熟。
还没等刘升行礼,朱祁钰就先问:“为什么?朕看了你的资料,像你这样的人,怎么会去当老师?为什么会放弃科举?”
刘升低下头,想了一会儿,回答说:“回陛下,去年黄河发大水,京城来了很多灾民,我在路上遇到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少年,一问才知道他是河南的秀才,我身上什么都没有,刚好带着一本《易经》,就送给了他。”
说完,他又苦笑着摇头:“当时我听到旁边的灾民说:‘有粮食能救命,易经能当饭吃吗?’我一时说不出话来。”
朱祁钰听完,心里有种感觉,读书真的救不了人。这里的读书,指的是儒家经典。
“然后呢?”
朱祁钰继续问:“如果只是这样,还不足以让你放弃科举,朕知道。”
“陛下英明。”
刘升行了个礼,抬起头,眼神坚定地说:“今年京城没有流民。”
这句话说明了刘升为何这样做。他不是为了做官,而是真心想帮助百姓。看到现在的京城,流民都有事可做,不像去年那样在街上流浪乞讨。
朱祁钰点点头,又问:“你来找朕有什么事?”
“陛下,百姓有个问题弄不明白,关于那台发电机的,为什么磁石一转就能发电?”
刘升把准备好的问题说了出来。
朱祁钰挑了挑眉,听刘升问出这个问题,就知道他一定认真思考过,不然问题不会这么清楚。
“这很简单,电和磁是相互关联的,磁能生电,电也能生磁。”
朱祁钰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刘升面前,问道:“你对这个感兴趣?”
刘升用力点头:“陛下,百姓都很好奇。”
“那我们先从司南说起……”
朱祁钰带着刘升走出大堂,在院子里一边走一边讲解。
一个问题往往会引出更多问题,这是很正常的。
为什么司南会指向南方?如果这样的话,脚下的大地是不是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
最后讲到,变化的电会产生磁,变化的磁也会产生电。
刘升整个人都愣住了,但同时也明白了什么是磁场。
电到处都是,只是通过铜线被收集和引导罢了。
而转动的磁石,其实是在切割磁感线。
再深入一点,就涉及到相对论了,朱祁钰到这里就停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