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二章 陷入危机(1 / 2)

当听到皇帝这样说,百官都愣住了。

难道眼前这个人是个天才?

“这样吧,你们都先回去,好好想想,看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下次上朝的时候,朕要看到你们的奏章。”

真是够难的,听皇上又布置任务了,而且这次的任务不一样,上次他们还能躲在内阁和尚书后面,这次竟然要查!

“臣领命!”

该担的责任,就得自己扛着。

散朝后,陈循和几位尚书留在殿外的台阶上。

几个人互相看了看,谁也没说话,过了好一会儿,王直叹了口气,问陈循:“皇上没跟陈尚书提过这事吗?”

陈循摇了摇头:“没有提过,今天在朝上我也是第一次听说。不过田赋的卷宗,皇上送了一份到我家,所以我才知道现在田赋已经乱成这个样子了。”

王直听完,又看向于谦,还没等他开口,于谦就摇头说:“我也不清楚。不过我觉得这个办法挺好的,能防止逃税,减轻百姓负担,只是……太急了点。”

以于谦现在的想法,现在还不是推行这个政策的时候,因为大明的商品经济还没发展起来,这政策算是有点超前了。

可能是因为还有顾虑,所以皇上才让百官再讨论一下。

其实朱祁钰心里也很纠结,不管是什么新法,老百姓终究是守不住自己的地。

除非像后世那样,收归国有。

但问题是,要是这么做了,由谁来管理呢?技术跟不上,天上又没有卫星,就算是国有,也容易被人占去。

这是一场漫长的斗争,是和人性之间的较量。

当然,合法化除外。

从偏殿走出来,正准备上马车的朱祁钰,被兴安叫住,接着就看见于谦等人走了过来。

“有事?”

朱祁钰抬起腿,回头问道。

“陛下,臣觉得这个新法是不是太快了?”

经过思考的人和没想过的,问的问题差别很明显。

于谦一开口,朱祁钰就知道他已经认真想过了。

“于卿是不是很少出门?”

朱祁钰笑着反问。

“确实,公务太多,京营现在轮班,还缺人手。”

于谦并不意外,直接回答。

“去文华殿吧,别在这站着了。”

看自己一时走不开,朱祁钰说道。

大家来到文华殿,朝会天天开,真是人生无常啊。

“今天,朕给你们透个底。”

朱祁钰看着众位大臣,开口道:“你们都知道,朕手里有皇店、制衣坊还有一些工厂。以制衣坊为例,从十二月开始,每月净赚一千两银子。”

大明朝人力便宜,原料也不贵,净赚一千两,已经算不少了,毕竟还要给神武卫做军装和发员工工资,之前这作坊一直是亏钱的。

赚钱还是最近一个月的事。

当然,军装是按成本价算的,但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更何况,皇上手里可不止一个这样的产业。

这个冬天,圣人从别人手里买来木炭,再把它做成蜂窝煤,和炭炉坊一起做买卖,生意越做越大。

看看西城的热闹景象就知道了。

“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京城的商业会越来越红火,朕手里的铺子和作坊,也会被收税。”

话刚说完,满朝文武都吓了一跳。

但这也合情合理。

说白了,这些产业的作用之一,就是把钱收进来,然后再花出去,中间产生的就是价值。

“是臣见识太浅了。”

于谦站起身,弯下腰,坦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

朱祁钰摆了摆手,笑着说:“这不怪于卿,军和商本来就不该混在一起。你只需要明白,以后招募士兵要钱,制造兵器火器要钱,吃穿用度也都得花钱。现在大明的赋税已经撑不起以后的军费了,如果不提前安排好,于卿能想象以后士兵没有军饷的场面吗?”

听了这话,所有人都神情严肃起来。

募兵制度之所以建立,是因为军屯卫已经不行了,但之前朝廷只想到要募兵,却没考虑过军需的问题。

就像后世的议会一样,大家只看眼前利益,很少去想二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之后的事。

所有人都安静下来,有人低头不语,有人闭目沉思,开始盘算如果养一百万大军,需要多少钱。

过了很久,王直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陛下英明,看得这么远,老臣佩服。”

他跪下叩头,表示敬服。

内阁的人掌握的信息并不片面,反而他们经常互相讨论,比住在宫里的皇帝还要清楚大明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