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五章 作风(1 / 2)

听了这话,石亨笑着说:“那就有劳内官多帮我们美言几句了。”

舒良只是笑了笑,没说话。裴纶却对着北方拱手道:“臣一定尽心尽力,还山东一个清平。”

接着,裴纶回头对石亨说:“这次内官来,也带了厂卫的人,石将军放心,如果这几个人在我手里出事,我愿以死谢罪!”

“哦?”

石亨脸上没有惊讶,他早就猜到缉事厂的人来了。

现在的山东就像一张网,而他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节点,负责把消息传回去。

交接镇守不是一句话就能办完的事,所以圣人才让舒良亲自过来,监督覃广和自己顺利交接。

石亨看了覃广一眼,又看了看舒良,最后看向裴纶说:“那行,头目和倭人就交给你了,那个妈什么郎,你要不要?”

说着,麻达二郎刚穿好衣服,跑进大殿说:“石将军,外臣麻达二郎。”

“好,妈什么郎,你以后就跟裴巡抚走吧。”

石亨点点头,似乎不太在意地说道。

麻达二郎看着那些倭人,心里明白这些人是倭寇。

可现在日本自己也在打仗,怎么可能控制百姓不去做贼?

眼下大事要紧,他也不在乎石亨怎么叫他。

“外臣自当配合。”

麻达二郎没有选择,他背后到底是谁,现在可能也不清楚。

一个国家陷入战乱,当臣子的哪还有尊严可言?

“裴巡抚,咱们各自写一封奏章,给皇上看看。”

石亨对裴纶说。

裴纶也没推辞:“理应如此。”

“范将军,您什么时候走,我们顺路的话,捎我们一程。”

舒良对范广说,然后又看向覃广问:“你没意见吧?”

“臣不敢。”

覃广低头看着倭寇,心里一阵无力。

他现在已经不是镇守了,还出了这样的事,朝廷里弹劾他的声音肯定不少。

作为太监,又是镇守,被文武官员排挤本来就是常事。

一朝天子一朝臣,王振和朱祁镇死了,也意味着他这个旧时代太监,得重新找主子了。

所以覃广并不觉得意外,回京对他来说,也不算坏事。

再加上轮班制的军营,他能插手的地方越来越少,京城来的人,跟以前的也不一样了。

他对

不太了解,心里多少有些不安。

五十

“明天就动身吧,要是没有那些女人,路上应该快些,内官们自己安排就行。”

范广对内官没什么成见,毕竟在皇上身边办事,总得和他们打交道,像兴安,就是一个很能干的臣子。

“这可不行,咱们还得等山东镇守交接完才能回去复命呢。”

舒良摇头说,明天太急了,一天根本办不完,只是不能像三保那样登上宝船,有点可惜罢了。

“对了,舒内官,缉事厂里有翻译吗?”

石亨插嘴问道:“我想找几个翻译,这妈什么郎是外臣,我怕他跟倭寇勾结,故意包庇。”

恨,他也只能恨那些倭寇,谁让他们不好好过日子,偏偏跑到大明来当倭寇?

这件事让麻达二郎印象深刻,他恨不得立刻投奔圣人,只是还没找到合适的机会。

之前他还担心大明会去日本帮忙,但经过

之后,他的想法慢慢变了。

现在他想的是:宁可当大明的狗,也不当倭国的臣。

但按他的印象,历代圣人对日本好像都不怎么上心。

“石将军,外臣一直在京城,也算是半个明人,而且对于倭寇,我绝不会偏袒。”

听到这话,石亨挑了挑眉,有些惊讶。要知道,“倭”这个字本身就是一种歧视。

为什么有人甘愿被歧视,还要反过来歧视自己的同胞?

石亨实在想不通,只当是蛮夷就是这样。

“我仍然不信。”

石亨摇了摇头,看向舒良。

奇怪的是,像孙镗、兴安,甚至是舒良,其实都不是明人,但石亨却能信任他们,唯独不相信麻达二郎。

麻达二郎心里清楚,这是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表现得不够明显。

一个皈依者的狂热种子,似乎正在悄悄发芽。

“缉事厂当然有,我会请示调几个翻译过来。”

舒良点点头,石亨问的是缉事厂而不是锦衣卫,说明他有眼光。

所有事情都定下来后,范广就带人去准备物资,为出发做准备。

“都督,公孙娘要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