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香味飘出来,周围的人都看了过来。
“这是试卖价,已经很便宜了,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女店员笑眯眯的,也没逼着买。
虽然这里是杂货店,但很多东西都是独家供应的。
“我要这香水。”
人群中有人开口说道。
十两虽多,但为了讨
开心,花几个月的俸禄,也不算什么大问题。
“好嘞,客官,这边还有多种香味可以选择。”
女店员笑容灿烂,把香水和礼物一起卖的办法果然管用。
今天所有店铺都提前准备好了,就是为了抢这些刚领完俸禄的人的钱。
高谷被挤了出来,但他也发现,今天在西城看到不少商铺都推出了新品,像是早有准备。
他把这些看到的记下来,也没多停留。
京城每天发生的事很多,但通政司关注的一直是民生大事。不过圣人说过,鸡毛蒜皮才是生活的调味品。
所以报纸上才专门留了故事版块,就是用来记录京城百姓的日常。
新年气氛散去后,西城各处工地开始动工,搭起的架子表明这些建筑不再是以前那种单层的。
在京城,工人们在工地上干活,虽然这是属于圣人的工地,但并不算徭役的一部分。
天气还是有点冷,但工人们穿得不多,古铜色的皮肤上还带着汗水。
高谷只能站在警戒线外看着,因为这些工地有规矩,他进不去,只能等工人休息的时候才有机会接触。
中午终于到了,高谷看见一群工人正往街对面走,他们戴着竹帽,说是能挡点从天上掉下来的东西。
他们的目标是一家酒楼,但这家跟普通的不一样,里面都是现成的一锅锅菜,分量少,价钱便宜。
正好是吃饭时间,高谷也想去尝尝。
他跟在工人们后面,学着他们的样子拿了个盘子,走到长桌前向一位大娘要菜。
大娘一开始愣了一下,但很快平静下来,手还是有点发抖。
打完饭后,高谷随便找了个位置,和几个工人拼了桌。
这是他的主意,一起吃饭更容易拉近关系。
其他工人只是看了他一眼,没太在意。
最近确实有些书生也会来这儿吃饭,毕竟便宜,不是所有读书人都有钱。
“老刘啊,你家孩子也该上学了吧?”
一个穿马甲的人,肚子凹进去,皮肤被风吹日晒得黝黑,满脸皱纹。
“是啊,西城那边正在盖一座更大的学校,以后咱家娃也能上学了。”
对方笑着说,眼里满是高兴。
“读书好啊,读书可以当官,不用像我们这样靠力气干活。”
另一个工人喝了一口汤,咂了咂嘴说。
“你这想得太简单了,谁说读书一定要当官?你没听说吗?现在学校不考科举了,不考科举怎么当官?”
旁边一个看起来更明白事理的人插话道,接着又说:“现在各种作坊工厂多了,有人说,以后要是不识字,连工都找不到。”
“不就是干体力活吗?为什么要识字?”
有人不太明白,那人笑着回答:“我之前去试过,工地上的那些结构,需要会算术,还要画图纸,不识字根本做不了。”
“这么说也有道理,难怪最近工头晚上都不喝酒了。”
不少人点头表示赞同。
高谷却听不太懂,连忙问:“这么说,读了书出来还是干体力活?”
听到这话,众人都看向他。
工人们平时说话没什么,但高谷是个书生打扮的老人,显然跟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
“干体力活怎么了?我们工地一个月也能挣五六个银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当衙门差役才几两?”
有人不高兴地说,觉得被冒犯了。
但在高谷看来却不同,以前这些人见到读书人都是唯唯诺诺,现在竟然敢顶嘴。
“我不是这个意思,只是寒窗苦读,最后什么都没改变,读书还有用吗?”
高谷笑了笑,语气很温和。
“有用啊,学会一门手艺,荒年也饿不死,我们读不下去,不然也去夜校了。”
老工人摇摇头,反驳道。
“夜校?那是什么?”
高谷听到这个新词,立刻问了出来。
“嘿嘿,咱白天没空嘛,想认字只能晚上,所以圣人办了夜校,让识字的人来教咱们。”
一个参加过夜校的工人笑着说道:“过年我娃儿回来,作业里有不懂的地方,问我,我也不懂,所以我觉得还是得去认字,不然都不知道怎么跟娃儿说话了。”
一提到孩子,工人们就纷纷打开了话匣子,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自家的变化。
有人讲自己的孩子,有人讲孙子。
高谷也注意到,不少外地来的流民工人感叹自己来得太晚了,孩子还上不了学,只能羡慕地听着别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