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祥说完站起身,还是微微弯着腰。
之前圣人找他,让他设计一座大宅子,并给了他一张简图。
他一开始以为圣人刚登基就要盖宫殿,觉得有点铺张。
后来听圣人一说,又觉得圣人不太懂这些。
直到圣人带他去看学校和工坊,他才知道,不知不觉间京城已经出现了新的建筑技术。
原本习惯用榫卯的他,当时激动得不行。
没想到自己都快五十了,还能学到新东西。
从那以后,不管圣人提什么要求,他都想尽力做到。
“最近有没有什么新想法?或者有什么地方做不到?需要修改的吗?”
朱祁钰不是专业人士,所以图纸一直在改,主要由蒯祥负责。
这可以说是一座宫殿,但在明朝人看来,规模太小,最多算个行宫罢了。
听到这话,蒯祥直接把圣人带到一张露天的桌子前,桌上摆着图纸和他亲手做的模型。
修建大宫殿的时候,都要先做一个小样,材料和比例都要一致,这样才能提前知道真正动工时会遇到什么问题。
这大概就是最早的手工模型了?
从隋朝开始,后来这种东西就被人称为“烫样”。
模型的各个部分大多都能拆开,掀开屋顶后,还能看到里面的家具、字画和匾额。
“陛下,别的不谈,您说的马桶要用陶瓷,现在还没烧出来,而且如果埋在地下,臣觉得强度还是不够。”
蒯祥指着模型说:“不过可以用铁条加水泥做个外壳,这样应该会好一些。”
主要还是材料的问题,技术上并不难实现。
朱祁钰点点头说:“你可以让人先试试看,质量跟成本要适中,以后是要大规模推广的,不要只顾着精细打磨。”
他又想了想,接着说:“也不要想着一次搞定,必要时,撬开地板换新的下水道也没关系。”
蒯祥的想法总是偏向于一劳永逸。
但世事变化快,哪有什么东西是永远不变的?
“微臣明白。”
听了皇帝的话,蒯祥弯腰应道。
之后他给朱祁钰提了几条建议,但朱祁钰大多都按他的想法来办,只有自己了解的东西,才会跟蒯祥说。
仅仅这样,蒯祥就对皇帝佩服得五体投地。
感觉皇帝就像个百宝箱,每天都能想出新点子。
趁着散步查看工地,顺便也和工人们聊聊天,了解城里的一些新鲜事,这也是朱祁钰防止自己被单一信息包围的方法。
为什么有人会说出“何不食肉糜”这样的话?
不就是因为被困在信息茧房里吗?
身体上的茧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脑子里的茧房。
很多时候,就算事实摆在眼前,有些人也会下意识地去否认、去忽视。
作为大明的皇帝,朱祁钰自然要努力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
离开工地后,朱祁钰问兴安:“城里的卖报人还没走远吗?”
“回陛下,已经出去了,都是从厂卫里挑的,很机灵。”
兴安有问必答地说:“今天刚放出去,消息传得慢,不过臣也让那些人多提税改的事,估计过几天陛下就能收到反馈了。”
这就是一个闭环,消息从皇帝这里发出去,再从工人那里回收回来。
这样能检验消息有没有被篡改或误解,这可是有些官员最喜欢干的事。
只是以前皇帝住在宫里,他们更容易操作罢了。
“对了,报纸你有吗?朕想看看。”
朱祁钰一大早就要批奏折,没时间看报纸。
听到这话,兴安就像叮当猫一样,从怀里掏出一张报纸,说:“请陛下过目。”
“嗯,还行。”
朱祁钰接过报纸,先摸了摸纸张,觉得有点薄,不像以前见过的那么厚实。
现在也别太挑剔,能有报纸看就不错了。
展开后,报纸只有一半长,内容也不多,还是老样子,前面是古诗和经典故事,还有拼音表,最后才有一点关于税改的内容。
没有大篇幅,是因为只是想看看百姓的反应,而不是让那些识字的人起疑。
就算他们起了疑,也没办法。
从发行新钱开始,就已经在行动了,至于要不要动用武力,那就看对方有没有先动手。
看完后,朱祁钰摇摇头说:“高谷怎么选的这些故事,整张报纸都在教人,这东西能卖得好吗?”
现在还不知道销量如何,朱祁钰也没抱太大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