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章 提不起力气(1 / 2)

身为刑部尚书,除非皇帝特许,否则就是在皇帝面前违抗国法祖制。

金濂说完之后,没有人附和。

大家都在等皇帝的反应,好判断接下来该怎么做。

大明的至尊,就是大明的天。

天威虽然不显,但不是没有。

朱祁钰扫视群臣,淡淡地说:“孔子之道,博大精深,与天地同存;拥有天下的人无不虔诚祭祀;朕作为天下之主,期望大明的教化能够弘扬先圣之道;然而,孔家不修德行,罪孽深重,剥夺衍圣公的职位,首恶之人全部依法处决!”

孔子在那个时代,是个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个实干家。

他的贡献不会因为后人理解错了就消失。

历史唯物主义者也承认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不能随便否定。

“抄了孔家的宅子,改成学堂,孔庙还是照旧保留,以后孔家的人不能再进孔林。”

朱祁钰并不是个偏激的人,说完这话后,大臣们心里都松了一口气。

孔子不是衍圣公,就像儒教不等于儒家。

圣师教派是唐朝时建立的,那时候孔子坟前的草已经不知道被割了多少次。

“臣,遵从皇上的旨意。”

只要孔子还是孔子,他对士人的影响就不会像要把他拉下神坛那样严重。

有了方向,接下来就好办了。

圣人只惩罚主犯,砍头是必须的。

孔家和方孝孺不一样。

如果说杀方孝孺,天下读书人都会断绝。

但如果杀了孔家,满朝文官,每一个都在十族名单里,都是他们的门生故吏。

那才是真让天下读书人都断绝。

心里的石头落地后,朱祁钰也没再在这事上纠缠。

从石亨那里得到的消息,他这次恐怕要赚大了,财富多得数不清。

庞大的孔家,几千年来积累的财富。

这时,一个御史站出来,双膝重重跪下,声音很大。

“陛下,山东学子,绝对没有二心!天地可以作证!”

你方唱罢我登场,山东的科举名额是个大蛋糕。圣人虽然之前透露过要取消山东名额的意思,但正式文件还没下来。作为山东出身的御史,当然要为家乡做点事情。

不然,再过几年,朝廷里就没有山东的代表了,到时候山东只能任人宰割。

“朕不是鲁莽,也不是无理,回班吧。”

朱祁钰挥手示意,那御史重重磕了个头,然后退回到人群里。

作为臣子,不能要求皇帝做出什么保证,他没有这个资格。

但听到皇帝的话,御史也安心了不少。

一直以来树立的形象,让君臣之间已经有了些默契。

所谓的代价,是加在那些首恶身上,一种“枪打出头鸟”的做法。

无辜的人自然不会被牵连。

但所谓无辜,要看从哪个角度看。

在山东士人看来,这已经够了,那些参与人和孔家,就当作是付出的代价吧。

朝政不止有孔家案,其他地方的民生问题还有很多需要讨论处理。

所以整个朝会一直开到下午才宣布散朝。

这只是朝堂上的事,民间还不知道,一大早的时间,一个所谓的千年世家就要从历史上消失了。

湖广武冈,岷王府。

七十多岁的朱楩没能安享晚年。

现在,王府前跪着的是四子朱徽煠,他是广通王,平时总爱往王府里跑。

这次却让年迈的岷王亲自出面了。

原因就是二儿子朱徽煣和大儿子朱徽焲之间的争执。

这种家里兄弟之间的明争暗斗,其实并不少见。

早在宣德初年,岷世子朱徽焲就诬陷弟弟、当时还是镇南王的朱徽煣诽谤皇帝。朱瞻基正乐得看到他们兄弟不和,于是就把岷世子废了,改立朱徽煣为世子。

这就是所谓的算计,也就是一种权衡之道。

这让本来就处境艰难的岷王一脉更加雪上加霜。

其实,原本岷王应该被分封到陕西岷州,为什么最后出现在湖广武冈呢?这还得从云南的沐家说起。

朱元璋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云南地势重要,必须派一个亲王去镇守,所以就近安排,就把岷王调过去了。

那时候云南刚被拿下,如果岷王有能力、有手段,那云南的王位就不一定是沐家的了。

建文年间,虽然他不太削藩,但偏偏喜欢动刀子,听西平侯沐晟告状,直接把岷王贬到漳州去了。

没了岷王的牵制,沐家在云南越来越嚣张。

朱棣登基后当然明白这样不行,又把岷王调回云南,继续牵制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