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九章 接触百姓(1 / 2)

“田产归朝廷所有,登记在户部,由都察院监督,吏部管理,租出去的田地,只能用来耕种,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陈循说完自己的想法后,看着其他尚书说道:“如果各位有不同意见,可以提出来。”

朝会就是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聚在一起讨论问题,不一定非要马上找到解决办法,主要是把思路理清楚。

“陛下,如果不把流民送回去,各地离开家乡的人太多,肥沃的土地没人种,迟早会影响赋税。”

王直听了之后说。

“难道这还是朕的错?百姓以粮食为天,各地佃户的苦处,不用朕多说,朕不会让步。如果地方治理得好,流民自然不会离开家乡。”

朱祁钰心里明白,如果不遣返流民,迟早会出现这种问题。

“于爱卿,去查一下山东十万备倭军是不是空饷,看看他们的家属有没有人愿意租种田地。”

地方军屯的问题之前已经在朝会上讨论过,这件事正好可以帮于谦清理一些老弱病残。

“臣领旨。”

于谦站出来说道:“陛下,臣认为,相比军户来说,各地的佃户更多,如果能让他们参与进来,问题应该不大。”

“准。”

朱祁钰简单地说了一句。

两害相权取其轻,不能因为朝廷可能遇到的问题就缩手缩脚。现在军户已经有点抬头的迹象,打听京营招兵消息的人很多,其中还有寒门子弟。

让百姓自己种地这个想法,并不是不行。不过于谦觉得佃农更重要,朱祁钰自然也不会反对。

大明有三百万军户,每人每月发二两银子,那就是六百万两,一年就是七千二百万两。

这是一笔非常大的财政支出,不过现在的士兵并不全是拿俸禄,军屯自给自足就是这么回事。

但军屯的问题很明显,所以于谦更倾向于依靠天下佃农。

陈循进来后,王直接着说道:“陛下,湖广那边把山东的文人派过去当官,薛瑄是巡抚,上奏说土司世袭的官员不服管,当地的苗人也不听外地官员的话,政令根本传不下去。”

朱祁钰听了之后敲着扶手说,这种情况很正常,不一定非要靠武力,更何况湖广的苗人已经有点动静了。

就算山东的文人去了地方,但终究不是从百姓中来的,自然也不会真正走到百姓中间去。

“绕过土司世袭官,能不能让当地人明白朝廷的政策?”朱祁钰皱着眉头问王直。

王直一脸为难,地方和京城不一样,没有强大的基层力量,想要绕过当地势力去接触百姓,可不是容易的事。

“于卿,要是让王骥手下的人去传达朝廷政令,行不行?”

朱祁钰能想到的办法,就是用控制比较深的军队。

“陛下,王将军带的是征麓军,虽然大多是本地人,但都不识字,不能用。”

于谦站出来,弯腰说道。

朱祁钰小声嘟囔了一句,一到地方事情就变得麻烦起来,而且处理起来总绕不开那些权贵。

“那就打吧,边打边谈。”

朱祁钰是绝对不会让步的,这些土司世袭官一个个都不是好东西,你今天退一步,明天他们就能进一步。

有些事情,就是不能妥协。

后来周忱又提到了大沽口军港的事情,还有船匠怎么安置的问题。

现在钱已经不是问题了,山东抄家的数目多得数不清,光是孔家就几百万两银子进了内库,户部也富裕了不少。

现在朝会时间都特别长,有时候一个白天都讨论不完。

朱祁钰伸了个懒腰,骨头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

上了马车后,兴安靠近他,说:“陛下,卢忠有密信。”

说完,从袖子里掏出一封信递给朱祁钰。

朱祁钰没说话,朝会之后根本不算休息,或者说,皇帝根本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

他展开信,随着马车晃动,眯着眼看起了信。

辽东的豪族从元末就开始存在了,到了明朝初年逐渐被纳入国家体系。

没有官籍的豪族就被边缘化,这是皇帝乐见其成的。

但一旦有了官籍,这些豪族的势力就更大了,再加上军屯的资源,他们的权力和财富不断膨胀。

朝廷对辽东的策略,是用外族来牵制外族。这些移民的后代和本地人,世世代代都要当兵,而管理他们的中间层,最好还是用本地人比较可靠。

卢忠去辽东,就是为了渗透那些大族的势力。

看完信后,朱祁钰把信收进衣袋,闭上眼睛休息。

现在刘安在开原还没站稳脚跟,辽东的大族可不像孔家那样只是文人世家。

辽东有很多将门世家,要是逼急了,真有可能动手。

眼下朱祁钰不想把战线拉得太长,他可不是朱祁镇,自己位置都没坐稳,就到处惹事。

树林里,几个人围坐在一起,身上穿着树叶做的衣服,只要一趴下,就能融入周围环境。

“听说了吗?明朝现在免了三年田赋,期间也不再征劳役。”

一个人脸上涂着绿色的花纹,手里撕扯着树叶,突然开口说。

“你疯了吗?现在谁不知道卡沙大人不会同意的。”

另一个人听到这话,赶紧说道。

“你们说,这仗还要打到什么时候?朝廷都撑不住了,当初我们不就是为了这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