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老王训斥闺女的缘故,气氛一时之间变的沉重,足足好半会儿过去之后,众人方才重新开始谈论教育的话题。
都是国之重臣,都是大才之辈,对于教育的重视,自然要胜过民间。
渐渐地,在场众人全都参与了话题……
宋老生和杨一笑不是姻亲,按说不需要掺和皇家教育的的事,可他毕竟是杨一笑的师兄,按辈分是所有皇子皇女的师伯。
因此天然便有一份责任,况且以老宋的厚道也不愿意看到孩子们长歪了。
于是就听老宋语气温和开口道:“孩童教育一事,历来备受争议,有父母认为棍棒才能出英才,也有父母尤其是母亲认为孩子幼小的时候该宠溺,在宋某看来,这两种想法都没错。”
“但如果放在皇家而言,宋某也认为应当重教轻宠。”
“孩童之幼年,本都该一样,可这世间毕竟存在着阶层不同的事实,因此每个孩童在幼年之时需要承负的也就不能一个样。”
“出身不同,承负也必须不同。”
“比如皇子公主,含着金汤匙来到人世,从孩子哇哇落地那一刻开始,注定就要享受劳苦百姓一辈子难以享受的福。”
“上苍是公平的,享受就得付出。”
“所以幼时要重教育,将来才能担负大责,做母亲的虽然不舍,但为了孩子只能放下这份不舍。”
老宋没有做太多的表态,仅仅是稍微说一说他的看法。
但是当他看向杨一笑时,语气却忽然增加了一份不悦,沉声道:“师弟,有些事你做的不太对。由于今日咱们是家宴性质,不是在朝堂上的君臣商讨国政,因此,你可莫怪我这个做师兄的要说道说道你。”
“方才我听的很清楚,几位弟妹都抱怨你不允许她们管教孩子,这怎么能行?世上当爹的很少见你这样的。”
“为兄知道你性子和普通人不一样,也知道你的许多想法跟我们有很大不同,可是,教育这件事非同小可啊。”
“自古有句老话,你应该不会陌生,严父慈母,和睦之家。”
“明白了没,你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搞反了。”
“明明你这个做父亲的该对孩子严厉,偏偏你因为宠溺和疼爱总是给孩子撑腰,当弟妹她们管教孩子时,我听说你竟然发火夺走她们的棍子……”
“固然弟妹们用棍棒打孩子也有不对,可你当场这么做是不是有些离谱了?”
“你有没有想过,这会给孩子们立下什么印象?”
“幼童没有太大的分辨是非能力……”
“孩子们心里只会认为父亲在撑腰!”
“既然父亲撑腰,那么孩子们是不是就认为自己是对的?”
“你啊你,我的好师弟,天下人都说你是一代奇才,太上皇老爷子亲自说你是才高八斗,可你为何在通晓百家之余搞不好自己孩子的教育,你这一点真是让为兄我感觉匪夷所思。”
“明明你不是不懂教育……“
“你写出的三字经堪称鸿篇巨制!”
“此书不但在我大唐境内已经推行了四五年之久,而且整个天下都把三字经奉为孩童教育的启蒙瑰宝,尤其是门阀世家,越上层的世家越重视你写的这本书……”
“天下人在在重视,偏生你这个始作俑者不合格。”
“为兄问你,你写的时候难道是随手而写吗?三字经中有一句,子不教乃父之过,你跟我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老宋这一番质问,丝毫没给杨一笑留情面。
如果是在朝堂之上,老宋绝对不会如此,自古以来君臣尊卑,老宋是最为在意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