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香江1985之科技之王 > 第710章 东瀛零售布局

第710章 东瀛零售布局(2 / 2)

核心原因在于经济环境变化,催生了消费观念的转型,以及品牌自身定位与时代需求的高度契合。

泡沫破裂后,东瀛经济陷入长期停滞,企业裁员、收入下降、负债高企成为社会常态。

这也就直接导致了东瀛人口袋变空,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对价格敏感度上升。

这个时期,东瀛人可是挥舞着支票,全世界买买买。

每年全球生产的奢侈品,有一半都被东瀛人买走。

泡沫危机之后,泡沫时代那种“炫耀性消费”退潮。

转而更关注商品的实用性、性价比和真实价值。

说难听一点,就是兜里没钱。

只能买便宜性价比的东西。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东瀛人本就敏感,经济泡沫破灭之后,对他们的打击实在太大。

压力高到自杀率全球第一。

买不起奢侈品,那就是自己打造一个标签,将奢侈品的标签去除。

心理自我安慰,穿的依然是品质衣服。

就好比后世国内奢侈品生产商,和a货生产商其实是一家代工厂。

如果把商标去除,大家品质其实一个样。

无印良品的核心理念无品牌标识的“优质产品”,精准击中这一需求。

去除冗余包装和品牌溢价,以“合理价格”提供基础生活必需品。

满足了东瀛人最后一点颜面。

美其名曰追求简约、实用、性价比。

泡沫时代的过度物质主义引发社会对“浪费”的反思,经济下行进一步推动“断舍离”“极简生活”等观念兴起。

不同于传统超市或单一品类零售商。

无印良品从食品、服装到家居、家电全覆盖,甚至延伸至书店、餐厅、酒店,构建了“一站式简约生活解决方案”。

这种“场景化零售”让消费者在经济低迷期更高效地满足生活需求,同时强化了品牌的“生活哲学”认同感,形成复购和忠诚度。

东瀛零售业态在1990年代后向“小型化、便利化”转型,无印良品早期以“专柜+小型门店”切入。

后期通过“MUJI”(社区便利店)下沉,适应了消费者“就近购物、高频少量”的习惯。

与便利店、百元店形成差异化互补。

国美零售进入东瀛市场,张启明就决定采用无印良品+便利店模式。

高端品牌有连卡佛就已经足够。

连卡佛在86年就开始进入东瀛市场。

现在在东瀛主要城市都有最少一家。

全球经济无论怎么变化,最有钱人那一批的生活质量都不会太下降。

连卡佛这样的全球顶级商店,永远都不会缺买家。

国美零售做的是综合零售,本地化才更适合生存。

张启明将从香江带来的一份计划书,交给钱博斯,说道:

“这是我对东瀛市场的规划。

西友超市旗下的无印良品,想办法收购下来。”

钱博斯接过文件,打开看了一会儿,说道:“这个零售品牌,不算是西友超市核心业务。

现在和大荣零售价格战打的惨烈。

收购应该并不难。”

张启明强调道:“对东瀛市场,我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将本土化经营做到极致。

另外,我们的战略计划要悄悄进行。

我认为东瀛的零售行业还不够惨烈。

出点资金,高调宣布我们要进军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

将沃尔玛拉进来,打价格战。”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