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洪升早就告诉过李国助,徐光启只是受李笃培之邀,单纯过来考察的。
但李国助却觉得,徐光启穿着常服出席这场晚宴,还可能是因为他已经致仕了。
而且洪升还告诉李国助,徐光启是从天津过来的。
李国助知道,徐光启曾在天津做过许多年的农业实验。
既然有功夫做农业实验,就说明他要么是已经不做官了,要么就是冠带闲住。
其实李国助不知道的是,徐光启目前的状态正是后者。
徐光启在天津做农业实验有明确记载的有两次。
第一次实验是在1607到1610年。
当时他因父丧回乡守制,期间在天津购置土地,开始农业实验。
这次实验的主要内容有三。
一是试种南方水稻,研究其北方适应性。
二是在北方推广甘薯,证明其耐旱高产。
三是改进施肥和灌溉技术。
第二次实验是在1621到1628年。
天启年间,徐光启因党争被罢官,退居天津,继续农业研究。
这次实验的主要内容也有三。
一是扩大甘薯种植,撰写《甘薯疏》推广。
二是试验棉花、药材等经济作物。
三是结合军事需求,研究军屯农业模式。
天启元年三月,徐光启因操劳过度上疏回天津“养病”。
六月辽东兵败,他又奉召入京,
但终因制造兵器和练兵计划不能如愿,十二月再次辞归天津。
今年由于在朝中受阉党排挤,他索性告病请辞,专心到天津做起了农业实验。
这一做便是整整六年,直到崇祯朝才再次起复。
只可惜他在天津的努力似乎并没有对番薯在北方的推广起到多少作用。
否则明末北方的饥荒应该是能够得到缓解的才对。
“没错,”
李笃培立即证实了那位六旬儒士的推测,并用手掌指向他道,
“我来引荐一下,这位是玄扈先生,徐子先。”
“久仰先生大名!”李国助忙拱手道,“小子李宏济这厢有礼了。”
“宏济”是李国助上辈子的大名,但他觉得与“国助”二字颇为契合,符合古人取字的原则,便拿来做了这辈子的字。
虽然还不到弱冠之年,没到取字的年龄,但他的社交活动却是一点不少。
明朝人社交时直呼对方姓名是不礼貌的表现。
他固然不会在意,但对别人来说就比较难堪了,取个字也能方便社交。
“果然是少东家,幸会幸会!”徐光启拱手笑道。
李笃培又用手掌指向身穿狮子补官服的六旬武官,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