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红楼兵圣 > 第378章 天变

第378章 天变(1 / 2)

第378章天变

“呜呜呜”

北风狂啸。

一夜之间,归化城变成了一座冰堡。

月余前各家商队已陆续撤回关内,带走了大量的人口,城里的商铺哪怕没有生意也需要留人,留下的几名伙计在屋里烤火,盆子里从大同运来的煤块烧的正旺。

“阿祖,看什么呢。”

伙计好奇问道。

窗口有个带着毡帽的汉子看着天,已经看了好一会,回过头皱起眉头,用着蹩脚的大周官话,“冰,不下雪,明年,大旱。”

“啊?”

年轻的伙计不可思议,随后嘲讽道,“你还能看懂天象。”

那汉子不以为然,挤到同伴里一起烤火,“这是祖辈留下的经验,一代代人都是这么讲的。”

“老一辈的人都有经验,不少人看得懂天象,你以为呢。”年长的管事说道,年轻的伙计恍然大悟,不过丢到一边,他又不种地,那年长的管事面色忧郁,“阿达,我们应该去告诉张灿将军,好人帅府早有准备。”

那汉子点了点头。

商队越来越多,归化城的贸易非常繁荣,城内常驻的就有百多家商号。

光卖杂货的就有三四十家,皮货、盐业,茶油少一些,只有十余家,但都是大商行,还有鞋庄、帽店、以及专营只对牧户售卖的鸟铳和各类刀具店。

收购的,运输的,保管的,售卖的,铺子里的,铺子外的.

归化城里为商行干活的伙计,大大小小一两万人,绝大多数来自外地,因为本地无法提供这么多劳动力,但是也从本地招募了几千人。

阿达离开了部落,加入了商队,日子与以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再也没有头人打骂自己。

阿达最怕被打。

最不怕干活。

商队吃饭还管饱,每个月还有工钱,阿达想像头人一样娶个媳妇,最好能娶关内的婆姨,那才叫女人,不过还要攒几年钱才好。

不久。

越来越多的消息送入到节帅府。

“还让不让人活了。”

本就为粮食军饷忙碌了整年,刚把家小从辽东接来,打算过个好年的曾直,很快就沉着脸回到节度府,哪怕面对节帅也板着脸,一副生人勿进的可怕气息。

开春操演,初夏立威,入秋扫荡。

入秋扫荡的军队回营,三军除了各有一营始终保持全副武装之外,开始轮流放假,全军保留一半在营状态。

到了年关,节帅府都空了大半,只有少数几个留守坐班的。

空荡荡的节帅府,曾直抱怨的声音特别大。

王信倒是没有意外之色,只是脸色同样变得严肃。

虽然历史绕了一个弯,连海外都发生了变化,离大周越远,受到的影响越小,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国的商人和武装势力依然出现在东南。

双方先后都与东南大周海上势力发生冲突,连粤海将军都有参与。

甚至云南安南郡王战败底兀刺国,背后也有西班牙的影子,大多变化不大。

离中国越近则不同,越近的国家,受到历史变化的影响也就很大,比如日本仍然促处于战国时期,所以没有发生入侵朝鲜的事情。

包括万历时空的三大征,本时空因为郡王实封的变化,太上皇还是皇帝的时期也都没有发生。

实封的郡王虽然对中央朝廷有大的威胁,但也对地方的统治更为深厚。

比如辽东,蛮人并没有完全脱离大周官方势力的掌控,东平郡王有小动作,可他仍然代表大周。

不过气候却不会受到影响,该来的还是来了。

小冰河时期大名鼎鼎,王信记得看到过一篇官方数据,来自中国天气网的五百年大数据,万历六年大旱、崇祯七年大旱、乾隆五年旱灾,以及光绪三年大旱。

其中最严重的要数崇祯七年大旱。

因为崇祯朝之前数十年灾害就连绵不断,国力见底。

等到了崇祯七年大旱更属于全国大旱。

波及南北二十三个省份的苦旱导致赤地千里,江河断流,泉井涸竭,禾苗干枯,颗粒无收,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简而言之,再多的银子也没有用,因为全国都不产粮食。

这也是崇祯朝收的税赋远胜之前,结果军队士兵连饭都吃不饱。

以大明的体量面临全国缺粮的灾难,这个灾难只怕全世界都供应不起。

无解的灾难。

“扩张吧。”

王信只能想到一个办法。

曾直等人愣住了,他们有些傻眼,“是不是太过了”曾直连忙劝道,“灾害又不是一年两年,打我记事起,咱们大周的灾害就没有停过,熬个一二年,苦一苦熬两三年,老天爷总会给人喘口气。”

眼前的人们根本不知道接下来会面临什么。

遍布全国整整七年的大旱。

连江河都断流了,更何况湖泊,打井自救也没用,因为井水也枯竭,跑山上也救不了命,因为泉水也枯竭了。

赤地千里,多么可怕的末世景象。

怎么重视也不为过。

“往关外什么地方扩”严中正倒是猜到王信的打算,如果在关外的话,只要控制得当,影响大概会小一些。

“哪里有好的土地,就往什么方向扩。”王信知道会有很多麻烦,但是必须这么做,“关外的灾害必然发生,牧户们的草场必然遭受影响,没有别的法子,唯独获得更多的草场。”

严中正猜到了,心情沉重。

节帅的态度有些太过紧张,但是草原的灾害也的确在发生。

灾害下的扩张,不会获得更多的牛羊,只为了保住现在的牛羊规模,而军队却需要承受更大的代价,并不是畏惧代价,可如果付出代价,能换来更多的牛羊,心里也好受些。

“没钱。”

曾直拍了拍手,果断的说道。

不久后。

许多商家收到了节帅府的请帖。

“动静闹得太大了。”

这个年过得不安逸,匆匆赶回衙门的曾直,被一个个商行拜访,想要了解节帅府要做什么事,看到商人们的动静,曾直心里有些担心。

“的确有点大。”严中正也点了点头。

只怕很快会惊动御史。

“知府来了。”

薛蝌小跑进来,“去见了节帅。”

知府怎么来节度府了难道是因为商人们的动静,曾直与严中正互相看了一眼,曾直提议:“去看看。”

严中正同意。

此时。

知府韩彬已经坐在大厅下方左边第一个椅子,他是第一次来,进大厅后看了看厅里的陈设,没想到会如此节俭,忍不住又看了眼眼前才三十几岁的节度使。

他的下首坐着翟文。

翟文终于熬出头,虽然没有升品级,但是从观察使调为大同同知,仍然是正五品的文官,但已经是知府的副职,分管大同盐、粮、水利等事务。

翟文笑道:“节帅,我们不请自来,有事相求啊。”

“何事”

王信了然,难怪韩彬带着翟文。

翟文知道自己的作用,态度端正,恭敬道:“大同府衙已经半年没有发俸禄了,手帮衬帮衬。”

原来如此。

王信又好笑,心里危机感也大增。

朝廷下拨给大同军镇的军饷粮饷越来越晚,虽然张吉甫没有少自己的,但连大同知府府衙都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可见他难成了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