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早衙时,因为倭寇的消息搅得衙门上下每个人心里都沉甸甸的。
但说实话,对于海陵人来说,倭寇这件事最近也就是发生在苏州的浒墅关,距离自己这里还很遥远。
所以从俞敬到县衙的扫夫,早衙议过此事便也结束了,除了担心粮价可能上涨之外,这件事便也到此为止。
吃完午饭,衙门前又挤满了前来面复的考生,礼房书吏们推了碗便又忙了起来。
面复相较于正场便更加随意了些。
新任县令俞敬又为了在读书人面前展示自己“恺悌君子,民之父母”的美好一面,所以面复被定在后衙举行。
等陆羽、马主薄、张邦奇等人赶到时,县试第二轮的面复便正式开始了。
县衙书吏这时出列道:“肃静!”
好奇打量四周的学童们顿时安静了下来。
俞敬看着四周,满意地点了点头:“今日尔等六十六人,皆经县试抡才,脱颖而群,足见寒窗苦志。”
“本县观诸生童文卷,或如清泉泄玉,或似老松寒霜,本县欣慰。”
“然朝廷取士,非但取笔墨之华,尤重器识风度。”
“昔王右军兰亭挥毫,须臾成章;谢太傅东山对弈,谈笑靖边。”
“是知庙堂之器,必兼才思敏捷与从容雅量。”
“今日面复,依祖制命试帖诗一首,诸生童需谨记:炼字如铸剑,须千锤而显锋锐;谋篇若布阵,贵奇正而忌散漫。限韵之内求新意,方圆之间见胸襟。本县将秉公校阅,去芜存菁,择五十贤才荐于府试。望诸生勿负初心,展骐骥之足,鸣朝阳之音。”
众考生听到这,早就心怀激荡。
之前早听说新来的县尊是个举人,大家打心里觉得他跟上一任的杨县尊根本不能比。
但听完新县尊刚刚的这番训话,众人心里明白了,这位虽是举人,但也是腹有诗书的举人,绝不是什么草包,更不是他们这些连童生都还不是的读书人能够瞧不起的。
一帮子考生,刚刚还志得意满,眼高于顶,却在这番话后纷纷肃穆站好,不敢再做什么小动作了。
同样,听到俞敬这番话,在场的马主薄和张邦奇也频频诧异看向县令的方向。
心里大抵在想,此人谈吐不凡,见识也不短,怎么就止步于举人,未能考个进士?实在是可惜。
可能整个后衙,只有陆羽和几个白役觉得枯燥无聊,目光游离,全把这俞县尊说的话当成耳旁风了。
训示结束,到了出题阶段。
俞敬抚须笑道:“贴诗之考题,本官昨日并未准备,今日便想起什么便考什么吧。”
听到这话,众人顿时愕然。
临时出考题吗?
这样一来,考题的随机性便大增,于考生而言未必是什么好消息啊。
俞敬的话还没有结束:“既然是随性出题,那干脆今日便随性到底,本官看到什么或者想到什么,临场出题,每个人都不同!”
“啊!!!!!!”
一众考生更加愕然,临时出题便也罢了,一人一题那是不是就更过分了?
那遇到关系户,你出个简单点的题目,遇到你看着不爽的,你再出个难点的题目,那岂不是不公平?
可惜县试的面复根本谈不上公平,小三试,如果正场的经义题,县令还要考虑到公平,那到了面复时,县令真就是看个人心情黜落了。
面复正式开始,俞敬扫视了院中那几十个考生,他的目光首先定格在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身上。
“你是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