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拿到相关资料(1 / 2)

窗外,月上中天,星光璀璨。

白杨办公室里的灯,亮了整整一夜。

当第一缕晨曦透过窗户的缝隙,给桌上那叠写得密密麻麻的稿纸镀上一层金边时,白杨才缓缓放下了手中的钢笔。

他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揉了揉有些酸胀的太阳穴。

通宵未眠带来的疲惫感如同潮水般涌来,但他的精神却处在一种奇异的亢奋状态。

桌上的稿纸,是他耗费了整整一夜心血的结晶。

《关于启动“华夏一号”大型喷气式客机/运输机项目的初步构想》。

这份文件,与其说是技术构想,不如说是一份详尽到令人发指的项目可行性报告和技术路线图。

从项目的战略定位,到核心技术指标的设定,再到关键子系统的技术难点攻克方案,甚至连初步的研发周期和资金估算,他都一一列明。

这已经不是“构想”,而是可以直接指导立项的“蓝图”。

白杨端起已经凉透了的苦丁茶,一饮而尽。

冰冷的茶水顺着喉咙滑下,让他混沌的大脑清醒了几分。

他看着这份凝聚了前世今生所有心血的“完美答卷”,心中却没有立刻上交的冲动。

他很清楚,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运-10项目,在这个时代,并不是一张白纸。

根据他前世的记忆,运-10项目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正式立项,代号“708工程”,由沪市飞机制造厂牵头,汇集了全国三百多个单位的精锐力量,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攻关。

这是一个承载了太多期望,也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庞大工程。

如果历史的轨迹没有因为他的到来而发生太大偏转,那么最迟明年,运-10的第一架原型机就将完成总装,进入地面测试阶段,实现举世瞩目的首次试飞。

然而,那次成功的首飞,却成了它生命中最璀璨、也是最后的绝唱。

首飞之后,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国外技术的冲击、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项目资金的断裂,以及最核心的,自身存在的诸多技术瓶颈和硬伤,这个被誉为“***长子”的争气机项目,在苦苦支撑了几年后,将于1985年被正式叫停。

所有的图纸被封存,研发团队被解散,那架曾翱翔蓝天的银白色大飞机,最终只能孤零零地停在厂房外的草坪上,任凭风吹雨打,慢慢锈蚀,成为一代航空人心中永远的痛。

白杨绝不允许这样的悲剧重演。

只是,现在的情况他还需要一个切入点。

一个合情、合理、能够顺理成章地将自己脑中的技术“输送”出去的切入点。

想要找到这个切入点,首先就必须全面、详细地了解现有的运-10项目,究竟进行到了哪一步,遇到了哪些具体的技术瓶颈,卡在了什么地方。

只有把准了脉,才能对症下药。

“运-10项目……”白杨用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陷入了沉思。

这个项目在当下的保密级别,绝对是最高的那一档。虽

然他因为“神鹰一号”和“天工”芯片的巨大功绩,在整个科技系统内拥有极高的权限和地位,但毕竟航空领域,尤其是民用大飞机制造,并非他目前主管的核心业务。

哪怕之前他搞过第三代战斗机的项目,但和运10相比,还是差了点意思。

“看来,还是得先跟周部长探探口风。”白杨心中有了计较。

周部长主管一机部,运-10项目正是他的管辖范围。

从他那里打开突破口,是目前最稳妥,也是最高效的选择。

不过,在找周部长之前,自己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

不能两手空空地去问,而是要带着问题,带着初步的思考去“请教”。

这样既能显示出自己的深思熟虑,又不会显得过于突兀。

想到这里,他拿起了桌上的内线电话,按下了那个熟悉的短号。

“小林,来我办公室一下。”

电话那头传来林慧清脆干练的声音:“好的,所长,马上到。”

不到半分钟,办公室的门就被轻轻敲响了。

“请进。”

林慧推门而入,她今天换上了一身洗得发白的蓝色工作服,头发依然梳成利落的马尾,手里拿着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钢笔,随时准备记录任务。

看到白杨眼中的血丝和桌上那厚厚一叠稿纸,她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明智地没有多问。

“所长,您找我。”

“嗯。”白杨点了点头,身体向后靠了靠,让自己紧绷了一夜的肌肉稍微放松一些。

“小林,你现在去一趟院里的档案所。”

林慧的眼神瞬间变得专注起来,她知道,能被存放在档案所的,绝不是普通的文件。

“我需要一份资料。”白杨的语气平淡,但内容却让林慧的心跳微微加速,“项目代号‘708工程’,关于大型旅客机项目的全部在京备案资料,包括但不限于立项报告、阶段性技术总结、以及所有送审的设计图纸副本。”

“708工程?”林慧在脑海中迅速检索着这个代号,却发现一片空白。

这说明,这个项目的保密级别,已经超出了她日常能够接触到的范畴。

“是的。”白杨肯定地说道,“这个项目的密级非常高,你的权限不够。不过没关系,我会给你开具最高权限的提用证明。”

说着,他从抽屉里拿出了一张印着红色抬头的《研究院涉密资料提用申请单》,拿起钢笔,在上面迅速填写起来。

申请人:白杨。

申请事由:技术预研。

申请资料名称及编号:708工程全套在京备案资料。

写完之后,他拉开右下角的小抽屉,取出了自己的私人印章,蘸上红色的印泥,在签名的下方,重重地盖了下去。

一个清晰的“白杨之印”出现在纸上。

但这还没完。

白杨站起身,走到办公室角落一个不起眼的保险柜前,用钥匙打开,又转动了复杂的机械密码盘。

随着“咔哒”一声轻响,厚重的柜门被拉开。

他从里面取出了一个由黄铜铸造、沉甸甸的方形大印,以及一个配套的印泥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