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也转身上了那辆伏尔加。
车门“砰”地一声关上,隔绝了外面鼎沸的人声。
司机小王从后视镜里看了一眼自家所长沉静的侧脸,握着方向盘的手都紧了紧,连大气都不敢喘。
他知道,今天是个天大的日子。
伏尔加轿车平稳地启动,缓缓驶出研究所的大门,后面跟着几辆东风卡车。
车队汇入四九城深秋清晨的车流之中。
街道两旁,高大的白杨树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露出光秃秃的枝丫,指向灰蓝色的天空。
路边的早点摊子,蒸腾着白色的热气,混合着豆浆和油条的香气,飘进车窗的缝隙里。
这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早晨,充满了生活最质朴的烟火气。
白杨的目光掠过窗外飞速倒退的街景,心中却在飞速地盘算着。
海试数据分析,看似只是坐在屋子里和数字打交道,但其复杂和艰巨程度,丝毫不亚于在船台上把几万吨的钢铁焊接成一艘战舰。
他需要将一百多名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技术人员,拧成一股绳。
雷达的要和火控的配合,动力的要和船体的协同,声呐的要和水声对抗的对表。
这就像指挥一场由无数精密齿轮组成的战役,任何一个环节的脱节,都可能导致对数据的误判。
他闭上眼睛,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一张巨大的网络图,每个节点都是一个专业小组,每一条连线都是数据交互的路径。
他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最高效的分析流程。
“所长,咱们这是去总参三号中心?”司机小王见气氛有些沉闷,忍不住小声问了一句。
“嗯。”白杨应了一声,没有多说。
后方的大卡车车厢里,气氛则要热烈得多。
最初的激动过后,这些平日里严谨惯了的工程师们,已经自动进入了“战前准备”状态。
他们三五成群地挤在一起,讨论的声音压得很低,却充满了专业术语的碰撞。
“老李,你们动力组这次是重点。GT-25000的全功率持续运转数据,特别是高海况下的功率曲线和燃油消耗率,必须第一个拿出来。”说话的是负责舰船总体设计的老张,他一脸严肃。
被称作老李的动力组组长,一个皮肤黝黑的汉子,拍着胸脯道:“放心!我们准备了三套方案,就等原始数据过来,直接套模型。”
“先看峰值,再看均值,最后查异常波动。十五分钟内,我就能给你一个初步的结论:咱们的‘心脏’,到底是强劲有力,还是中看不中用!”
“还有我们雷达的,”那位头发花白的老工程师扶了扶眼镜,对身边的同事说,“‘海之星’在远海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抗干扰能力和目标跟踪精度,是这次考核的重中之重。”
“小马,你负责数据解码,老刘,你负责比对我们实验室的模拟数据。我要在半小时内,看到雷达在三种不同干扰模式下的锁定成功率!”
“明白!”
“还有损管系统,自动化灭火和舱室隔离的响应时间,必须精确到秒!”
“武器适装性,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在舰体横摇超过十五度时的结构应力数据……”
车厢里,没有了之前的忐忑和不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高度专注、即将投入战斗的昂扬。
他们每个人,都像是一把出鞘的利剑,剑锋所指,正是那堆积如山,记录着052D一万五千海里征程的海量数据。
……
车队没有驶向市中心,而是一路向西,进入了一片外表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岗哨林立、戒备森严的区域。
这里就是总参三号分析中心。
最核心的数据处理与情报分析机构之一。
伏尔加和卡车在经过了三道哨卡,每一次都有荷枪实弹的士兵上前仔细核对证件和命令后,才最终停在了一栋没有任何标识的灰色大楼前。
车刚停稳,大楼的门就从里面打开了。
石振宏穿着一身笔挺的将校呢,大步流星地迎了出来。
他的身后,跟着一群同样身着海军、总参制服的将校军官,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急切和期待。
“白杨同志!你们可算来了!”石振宏快步上前,紧紧握住刚下车的白杨的手,用力地摇了摇。
“石副部长。”白杨点了点头。
目光越过他,看向他身后那些将星闪烁的军官,其中不乏几位在海军序列里大名鼎鼎的人物。
“人都带来了?”石振宏看了一眼从卡车上鱼贯而下的庞大队伍,眼中闪过一丝震撼。
“嗯,都在这了。”白杨的回答言简意赅。
他没有寒暄,没有客套,直接切入主题:“石副部长,数据在哪里?时间紧急,我们必须马上开始。”
石振宏被他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一噎,随即苦笑着点了点头:“你啊……还是这个脾气。好!就等你这句话!跟我来!”
他转过身,对身后的军官们说道:“同志们,我们的功臣到了!分析工作马上开始。我们在三楼的会议室等消息,不要打扰技术同志们的工作。”
“是!”众军官齐声应道,自动让出一条通道。
白杨没有再多看一眼,他对着刚刚集结完毕的团队一挥手:“各小组注意,按照预定方案,立刻进入工作状态!”
“雷达组,跟我来,你们的数据量最大,在主分析厅。”
“动力组,去一号机房。“
“船体结构组,二号机房。”
“武备系统,三号……”
每一个指令都清晰明确,每一个小组都毫不迟疑地领命而去。
上百人的队伍,在他的指挥下,没有丝毫混乱,如同一条条溪流,迅速而有序地汇入大楼深处的不同区域。
石振宏和一群海军官兵站在原地,看着这番景象,面面相觑,眼中满是惊叹。
“这个白杨……”一位海军忍不住感慨道,“他哪里像个搞技术的,这分明就是个天生的指挥官!”
石振宏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自豪的微笑:“走吧,同志们,我们去会议室。现在,我们能做的,只有相信他,然后……等待。”
说罢,他带着一群同样心情复杂的海军将领,转身走向了另一侧的电梯。
……
三号分析中心的主分析厅,是一个足有半个篮球场大小的巨大空间。
一排排高大的机柜沿着墙壁矗立,里面装满了各种用途的计算机和解码设备。
机柜上,无数指示灯不停地闪烁,像是夜空中的繁星。
大厅中央,是十几台笨重的磁带驱动器,它们像怪兽一样,缓缓转动着盘身的磁带。
旁边的穿孔纸带读取机,则发出“咔哒咔哒”的清脆声响,将纸带上的信息转化成电信号。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电子设备特有的、略带焦糊味的臭氧味道,混合着机房空调吹出的冷风,形成了一种紧张而肃杀的氛围。
白杨带着雷达组的三十多号人一走进来,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镇住了。
靠墙的一侧,堆放着上百个银色的金属箱子。箱子上用红漆喷着“052D海试数据-雷达-绝密”的字样。
这就是“海之星”相控阵雷达在三个月的海试中,产生的所有原始数据!
“组长,这……这得有多少数据啊?”年轻的技术员小马倒吸一口凉气。
那位头发花白的老工程师,此刻眼中却放着光,他快步上前,像抚摸情人一样,轻轻地抚摸着一个金属箱的外壳,喃喃道:“宝贝啊……全都是宝贝!”
“别感慨了。”白杨的声音打破了他的陶醉,“所有人,按预案分组。一组负责数据转录,把磁带和纸带上的原始信号转换成可分析的数字格式。”
“二组负责数据校验,确保转录过程没有失真。”
“三组负责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初步的特征筛选。开始行动!”
“是!”
一声令下,雷达组的成员们立刻扑向了那些数据。
他们熟练地打开金属箱,取出一盘盘沉重的磁带,小心翼翼地装上驱动器。
随着操作员按下启动按钮,磁带开始飞速旋转,一串串代表着战舰“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的数据,开始涌入分析中心的计算机系统。
同样的场景,也在其他几个机房同步上演。
动力组的成员们,正围着一台巨大的行式打印机。
打印机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宽大的纸张上打印出一行行密密麻麻的数字和曲线。
那是GT-25000燃气轮机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参数,包括转速、温度、压力、振动……每一项都多达上百个子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