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板刚被晨光晒得温热,年轻人便看见舱门后立着个熟悉的木柜——柜门上雕着缠枝红豆纹,铜锁孔的形状竟与他手中的钥匙分毫不差。他指尖微颤着将钥匙插进去,“咔嗒”一声轻响,柜门缓缓敞开,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三十个布包,每个布包外都用红线绣着年份,从他出生那年的“丙寅”,一直绣到今年的“癸卯”。
“你父亲走前,把这些都交给了我。”老舵手不知何时站到了身后,手里捧着个泛黄的笔记本,“他说每年都要给你攒些船上的新奇物件,等你来了,好一桩桩讲给你听。”年轻人翻开最旧的那个布包,里面躺着个小小的陶哨,吹起来的调子和记忆里父亲哄他睡觉时哼的童谣一模一样。布包底层还压着张泛黄的信纸,上面是父亲遒劲的字迹:“吾儿亲启,待红豆满舱时,便是为父归航日。”
妇人这时正站在船舷边,将带来的红豆种撒向海面。奇怪的是,那些种子落水后竟没有下沉,反而顺着船身绕了个圈,在海面上连成细细的红线,像给“永安号”系了条红腰带。“当年你父亲总说,红豆是最念家的籽,就算飘在海上,也能找到回家的路。”她笑着抹了抹眼角,转身从竹篮里拿出件红绳编的小玩意儿,“这是你周岁时我编的平安结,你父亲走那天,非要揣在怀里,说要让它陪着自己,等回来时再给你戴上。”
年轻人低头看着平安结上缀着的小铜铃,忽然想起刚才铜钥匙与竹杖相触时的脆响。他将平安结系在腕间,红绳刚碰到皮肤,甲板上的红豆花便忽然朝着他的方向弯了弯腰,像是在行礼。不远处的豆藤桥上,孩童们正提着竹篮跑来跑去,把捡来的红豆往石阶缝隙里塞,嘴里还唱着不知谁教的童谣:“红豆红,红豆圆,红豆牵着回家船……”
老者这时走到驾驶舱前,轻轻转动了舵盘。令人惊讶的是,舵盘转动的轨迹竟与竹杖顶端铜环的纹路完全契合,随着“吱呀”一声轻响,船桅杆上的帆布缓缓展开,上面竟印着整片的红豆田,风一吹,帆布上的红豆仿佛真的在轻轻摇晃。“你父亲当年设计这艘船时,特意在舵盘里藏了机关,说只有带着家里钥匙的人,才能让‘永安号’真正归航。”老者的声音里满是欣慰,“如今总算盼到这一天了。”
年轻人忽然注意到船舷边的铜环上,还挂着半张船票——正是父亲当年带走的那半张。他从衣兜里掏出自己一直珍藏的另一半,将它们拼在一起时,两张船票竟慢慢融成了完整的一张,票面上的“永安号”三个字忽然亮了起来,与船身的铜环一同发出暖光。
这时,码头上忽然传来一阵欢呼。年轻人抬头望去,只见乡亲们正抬着刚蒸好的红豆糕往船上走,竹篮里泡的红豆酒还冒着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