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女多为贫困人家所行之举,官员不差钱,不会做溺女的事。
正常来说,民间溺女,所得的利益并非来自官员。
所以你就算再怎么将矛头对准官员,也影响不到百姓的思想,止不住溺女的歪风。
宁承慢:“民间溺女,是因为无利可图,甚至要搭上大把利益,若是我们鼓励生女,给刚出生的女婴发喜钱。”
“以后隔年给女孩子发钱直到其及笄,百姓因生女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可大大减轻溺女之事。”
户部尚书穆伦:“生女则发钱,一管要管十几年,大清每年最少有数百万女婴出生,成本过高,奴才不赞同宁大人的提议。”
大清土著的人口就有一个多亿,加上十州及归州,大清的人口已经突破两亿。
民间女子,怀上了就生,一个女人生几胎是常见之事。
哪有这么多钱用来鼓励生女。
胤禟:“喜塔腊大人多虑了,若将女婴刚出生的喜钱定为一两银子,后面隔年领的钱定为一百文钱,直至及笄,花在一个女孩子身上的钱不足二两银子。”
“用区区小钱,救回一命,将来为大清繁衍子嗣,有何不可?再者说,朝廷增加这项福利,一年的花费在一千万两银子之内。”
“商院每年的税收已经过亿,每年从朝廷拨出去的银钱在一亿两银子左右,商院的收入够维持大清的正常运转及花在女孩子上面的钱。”
“户部收的其他税及归州回来的银子完全够应对其他突发事情。”
穆伦,喜塔腊氏,满洲镶蓝旗人。
胤禟身为商院的主事,清楚商院每年的收入有多少。
如今的商院,已经成了国库的主要收入。
户部的税收,一年到头才五六千万两银子,商院的收入比户部翻了个倍。
钱多到康熙都不感兴趣了,直接免了胤禟玻璃艺术品的分成。
如今的康熙已经阔绰到了他曾经想都不敢想的地步。
因此康熙颇为大气道:“能用钱解决的事情都不是事,女子及笄前就按此执行。”
胤?:“皇阿玛,用钱能防止一些溺女事件,只是女子出嫁后强制娘家给重礼,甚至每年都要给。”
“长此以往,当百姓们反应过来朝廷发的钱弥补不了他们的损失时,溺女之风将延续下去。”
“所以我们不但要在女子及笄前给予鼓励,还要多关心一下女子出嫁后的事情。”
穆伦不满道:“总不能女子出嫁后还让朝廷给钱吧?”
一个个的大老爷们,手中有点钱,就大手大脚的败,早晚让他们将国库败个精光。
胤?:“孤没想过一直让朝廷出钱。皇阿玛,儿臣是想着现在有女子缠足监察院,可以让她们监察一下女子成亲后的生活。”
“若是有人家苛刻媳妇,她们可以管教女子夫家,若是无故伤人者,可告上衙门,该罚当罚,该判刑判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