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南下,偶遇!(2 / 2)

他意识到自己刚才确实有点“官方”了。

“呃……”

他摸了摸鼻子,有些不好意思地笑道:“习惯了,习惯了。那……曼妮同学?”

“嗯!~”

于曼妮满意地点点头,笑容更加明媚,像一朵在阳光下绽放的百合,“这就对了嘛!”

她顿了顿,语气自然地说道:“咱们都是燕大的同学,又都是去沪上,还是邻座,这么有缘,再叫‘于同学’多别扭呀。叫我曼妮就好。”

她的提议自然大方,合情合理,既拉近了距离,又不显得唐突。

对方都这么说了……

再拒绝,就显得有点那啥。

况且,刘青山也不是迂腐之人。

“好,曼妮。”他从善如流,笑着应道。

他感觉和于曼妮相处很舒服,她聪慧、大方、有分寸,又懂得如何自然地营造轻松的氛围。

这就挺好。

他不介意旅途中有个谈得来的同伴。

“那……青山?”于曼妮也笑着回应,眼中带着狡黠的光芒,仿佛在说:礼尚往来哦!

“行!”刘青山爽快地点头。

称呼的改变,瞬间让两人之间的气氛变得更加轻松、自然、亲近。

车轮碾过铁轨,发出单调而催眠的“哐当——哐当——”声。

窗外,华北平原的秋色在午后的阳光下铺展开去,像一块巨大的、染了金黄的绒毯。

车厢里,

刘青山和于曼妮的交谈,也像窗外的风景一样,渐渐舒展开来,变得松快、深入,像老朋友重逢似的。

于曼妮不再只围着刘青山和他的诗打转,话匣子一开,便带着点家常的暖意。

她微微侧过身,手肘支在小桌板上,下巴轻轻搁在掌心,眼神里漾着柔柔的光:“我这次啊,是专程回去给我妈妈过生日的。”

“她年纪大了,就盼着我回去。沪上离燕京,说远不远,可一忙起来,日子就嗖嗖地溜走了。”

她嘴角弯起一个俏皮的弧度,指了指床底下那个鼓鼓囊囊、看着就沉的帆布大包:“喏,这回可是下了血本!”

“燕京的酱菜、茯苓饼,还有她顶喜欢的稻香村点心,塞得满满当当!”

“我是沪上人,”

她接着说:“打小就在外滩边上长大,听着黄浦江的汽笛呜呜响,闻着城隍庙飘来的点心香,那是刻在骨子里的味道。”

几句话,沪上的烟火气就扑面而来。

话锋一转,她不着痕迹地滑向刘青山,那双清亮的眸子专注地看着他:“青山~”

她叫得很自然。

“刚才听你提创作灵感,心里就痒痒的。”

“像《一代人》里那股子沉甸甸的历史感和喷薄欲出的力量,你是怎么在心里头酿出来的?是某件扎心的事儿戳着了,还是平日里一点一滴的琢磨?”

这问题不飘,不空,问的很有水平,显露出她对写诗这事儿,还是挺懂行的。

刘青山心中微动。

这个问题得好好思量思量才能回答了,要是回答的草率,那难免会显得自己肤浅,只会空谈。

可说实话吧……

当然不能说实话!

他总不能说那些诗、那些小说全都是自己‘抄’前世那些人的吧?

“嗯……”

刘青山眉头微皱,“都有吧。”

他想了想,又声音沉了些,“有时候,一个景儿,一句话,像火星子似的,‘噗’的一下就点着了。可真正烧起来的,是平日里攒下的柴火。”

“那些看到的,听到的,心里头翻腾的。”

他开始讲在弯河大队看到的黄土坡上倔强的庄稼汉……

讲起水灾过后,人们眼里重新燃起的那点光……

讲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刚施行时,乡亲们那股子憋着劲儿要干活的劲儿……

话不多,却像石头砸进水里,一圈圈涟漪荡开去。

于曼妮听得入神,身子微微前倾,那双眼睛像浸在水里的黑葡萄,一瞬不瞬地跟着他。

当刘青山说到村里的王有福,顶着毒日头,汗珠子砸进黄土里,眼里却还亮着对收成的盼头时,她轻轻“啊”了一声,眼神里像有火花闪了一下。

“难怪……难怪你能写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她声音不高,却带着滚烫的温度。

“这种……这种在泥地里也要开出花来的劲儿,太戳人心窝子了!”

这赞叹,不是浮在面上的客气话,而是真正懂得之后的震撼。

刘青山笑了笑,继续往下说……

当他说到亲眼目睹社会从废墟里挣扎着爬起来,人们对知识、对改变那份近乎贪婪的渴望时,于曼妮忍不住插了一句,声音里满是敬服:“你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就是你给那个荒唐年月刻下的墓志铭吧?”

她顿了顿,眼睛亮得惊人。

那目光跟蜂蜜似得,直勾勾的黏在刘青山脸上,“青山,你这支笔,真像把手术刀,把时代的脓疮都剖开了!”

她的比喻生动而贴切,充满了专业性的欣赏和毫不掩饰的崇拜。

不得不说,她很会聊天,或者说是跟她聊天令人心情愉悦很舒服,不知不觉间,刘青山心头就升起一股别样的成就感。

嗯,微醺!

于曼妮没有满足于表面的赞美,她又适时地追问,“那这种观察,你是如何提炼成诗意的语言呢?”

她歪着头,眼神带着求知的光芒,“比如《致橡树》,那种对平等爱情的呼唤,用‘木棉’和‘橡树’的意象来表达,既新颖又充满力量,你是怎么想到的?”

她的追问富有启发性,切中要害,让刘青山谈兴更浓。

他详细“解(编)释(造)”了自己的构思过程。

于曼妮听得入神,当刘青山说到关键处时,她会情不自禁地点头,眼神中充满了“原来如此”的领悟和更深层次的钦佩:“太妙了!”

她轻声赞叹!

“用意象承载思想,既含蓄又充满张力,这才是诗歌真正的魅力所在!”

她看向刘青山的眼神,仿佛在欣赏一件无与伦比的艺术品,充满了纯粹的欣赏和仰慕。

被她这么盯着,刘青山心里更爽了……

微醺+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