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李林甫(1 / 2)

李林甫。当这三个字从李今越口中吐出,李世民的心头莫名一紧。

他不由得皱起眉头,沉声问道:“李林甫?”

“不错。”李今越点了点头:,“二凤陛下,您还记得我之前说过,有一个人在宰相的位子上,一坐,就是十九年吗?”

李世民的心猛地一沉,他当然记得,那个让他心生警惕的“例外”。

“那个人,就是李林甫。”李今越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我先给您介绍一下他吧。说起来,李林甫也是李唐宗室出身,要论辈分,他还是您的族孙呢。”

此言一出,李世民的眉头皱得更深了。

“不过,您别看他出身高贵,但他的文化水平,却并不怎么样。”李今越摇了摇头:“《旧唐书·李林甫传》中评价他:林甫无学术,仅能秉笔。因此,他并未参加科举,而是靠着门荫入仕。后来,他娶了楚国公姜皎之女,又凭借其舅父姜恪的助力,这才挤进了权力的圈子。”

裙带关系,门荫入仕。李世民的眉头皱得更深了。

他一生最看重的,便是唯才是举,不问出身。魏征一介寒门,房玄龄、杜如晦也非顶级世家,可他们都凭着自己的才干与品行,身居高位,辅佐他开创了贞观之治。

可这个李林甫,一个几乎没什么学问,全靠着宗室身份和姻亲关系上位的人,是如何爬到宰相之位,并且一坐就是十九年的?

他实在想不通,李隆基的眼光,是如何从姚崇、宋璟、张九龄这样的人物,跌落到如此地步的!

“要说起李林甫为什么能如此得到李隆基的信任,又为什么能那么精准地揣摩到李隆基的心思,那咱们,还得从公元733年,也就是开元二十一年说起。”

李今越顿了顿,目光若有若无地瞟向地上那个早已失魂落魄的身影。

“开元二十一年,正苦恼于如何在外朝获得大臣支持,来帮助自己的第三子,寿王李瑁,夺取储君之位的武惠妃,突然接到了一个小宦官传来的消息。时任吏部侍郎的李林甫,托人带话,说他‘愿保护寿王’。”

此言一出,趴在地上的李隆基身子又是一僵。

武惠妃,李瑁……这些名字,像一把尖刀,再次刺入他悔恨交加的心脏。

李今越挑了挑眉,继续说道:“要说这李林甫,是如何精准地洞悉了武惠妃的心思,这就要提到他在官场坐了多年冷板凳后,悟出了开元年间官场沉浮的要领。”

“那就是,咱们这位唐明皇,是一个有着极强个人意志的皇帝。无论你是什么出身,只要你的目标与他契合,就能扶摇直上。可一旦你触碰到了他的红线,不管你功劳多大,也照样会被立刻抛弃。”

“所以,李林甫得出了一个结论。”

“及时迎逢人主之意,才是通往相位的终南捷径。”

李世民闭上了眼睛,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

他明白了,自己这曾孙的性格,就像是一把双刃剑。

若是李隆基能时刻保持清醒,善用这份“自主”,便能驾驭贤臣,开创盛世。可若是他开始懈怠,开始沉溺于奉承……李世民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龟兹城将士们那苍老的脸庞,与那座被战火焚毁的长安城。

后果,他已经看到了。

“迎逢人主这一点,其实此前的张说也做到了。”李今越的声音将李世民的思绪拉回:“但他毕竟是个文人,有时候放不开。”

“可李林甫,没有这种包袱了。”

“为了能精准地掌握李隆基的喜好,他将李隆基身边的妃子、宦官,纳入了自己拉拢的范围。从此,玄宗但凡有什么想法,通过宫内的宦官,李林甫总能第一时间知晓。”

“于是,等到朝堂上讨论政务时,李林甫的每一句话,都像是说进了咱们明皇的心坎里。你说对不对啊?李隆基?”

李今越顿了顿,笑意盈盈的看向地上的身影。

“不是的!”李隆基闻言猛的抬起头,开始为自己辩驳:“太宗!孙儿用李林甫,并非只因他说话好听!他……他……”

李今越立刻笑着接上:“你是想说,李林甫也是有本事的,对吧?”

李隆基被她这么一抢白,瞬间又没了声音。

李今越转头看向李世民,神情竟是难得地认真了几分。

“我不否认。”

出乎意料的,李今越竟然点了点头。

“二凤陛下,确实,您别看李林甫读书不行,但在权术、吏治和察言观色这些方面,他有着异乎寻常的天赋。不过,这些咱们后面再说。”

“咱们先继续说,他是如何上位的。”

李世民压下翻涌的情绪,微微颔首,示意她继续。

“咱们先前说到,武惠妃收到了李林甫的主动投靠,她对此极为满意。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李林甫在宫内早已铺垫好的关系网。很快,他的机会就来了。”

“同年,宰相裴光庭病逝,韩休接任。可短短数月之后,韩休便也向李隆基提出了辞呈。”

“得益于李林甫的布置,加上武惠妃在暗中的助力,韩休竟然在辞职之前,向李隆基举荐了李林甫。”

“而李隆基自己也觉得,李林甫这个人,不仅说话中听,办事能力也确实不错。于是在公元734年,李林甫升任黄门侍郎。”

“同年五月,李林甫再转礼部尚书,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正式拜相(宰辅)。”

“在经历了大半辈子的努力后,李林甫终于品尝到了宰辅大权的滋味,但此刻他距离首席宰相他还有一道坎没过,因为排在他面前的还有侍中裴耀卿,以及中书令张九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