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这六十万大军围攻邺城整整半年,居然都没能拿下来。而此刻城里的安庆绪饿得都快啃树皮了,当即一顿给史思明写信,基本就是什么‘叔啊,你快来救我吧,这皇帝我也不当啦,给你当’。”
“而史思明呢,假意应允,跟看傻子一样看了好几个月。终于在安庆绪快要被弄死的时候,他才再次叛唐,出兵十三万去‘救援’安庆绪。”
听到这里,李世民已经是麻的不能再麻了,他感觉自己的灵魂仿佛已经飘离了身体,在半空中冷漠地看着这一切。
荒唐。
太荒唐了。
“史思明很狡猾,他没有急着去解围,而是派出无数小股部队,日夜不停地袭扰唐军的补给线。”
“等唐军被骚扰得疲惫不堪、粮草不济之时,他才主动约唐军决战。”
“据说决战当天,他异常勇武,仅率五万精兵便杀向了唐军,一时间杀得唐军有些措手不及。”
“而碰巧这个时候呢,战场还刮起了一阵妖风。据载当时是:大风忽起,吹沙拔木,天地昼晦,咫尺不相辨。”
“这场大风一下子就让双方全懵了。唐军没头苍蝇一样往南跑,叛军往北跑。最终,唐军因为跑得太快,败得一塌糊涂。据说当时郭子仪收拢残部的时候,整整六十万大军,居然只剩下了几万人,而叛军靠着捡拾唐军丢弃的装备,反倒是赚得盆满钵满。”
李世民闭上了眼睛,他已经不想再听了,他能理解李亨的害怕,害怕武将功高震主,恐惧郭子仪、李光弼成为第二个安禄山。
可你也不能用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太监去指挥大军吧?这是在打仗,还是在儿戏!上次那个书生的教训还不够惨重吗?!
累了,真的累了。
这个大唐,干脆毁灭吧。
它再不毁灭,自己怕是要先被这些不肖子孙给气到毁灭了。
“邺城之战后,朝廷将所有的黑锅都甩给了郭子仪,一代名将被罢黜回家,李光弼接替了他的位置。”
“而叛军那边,史思明以‘为父报仇’之名,杀了安庆绪,自己登基称帝,所以,接下来的几年,就成了李光弼将军对决史思明的局面。”
“可是,李亨始终不信任武将,李光弼将军在前线打仗,总被朝廷在后面拖后腿。”
“比如,河阳之战,宦官搅局,硬是逼着李光弼分兵五万去守洛阳,白白削弱了主力,后来,骁将荔非元礼因为得罪了宦官,直接被调离了前线。”
“洛阳之战,李亨又中了史思明的反间计,无视战场态势,强令李光弼在最不利的时机出战。”
“反正,这种事情只多不少,最终,李光弼也是在邙山之战中被史思明给打败了,最终也被换下了。”
李世民闻言,只是无力地摇了摇头,心中升起一股前所未有的疲惫。
他甚至已经升起了一股不想再管这未来大唐的念头。
实在是,太令人失望了。
就在这时,李今越的语气突然有了一丝微妙的变化。
“不过啊,就在史思明志得意满,风生水起的时候,他自己也出事了。”
“他也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给杀了。”
李世民的嘴角,不由自主地牵动了一下,在心中发出一声无声的冷笑。
这个“也”字,用得可真是精妙啊。
“不过,史朝义在杀了史思明后,并没有能力接过叛军的大旗。他爹手下的那些骄兵悍将,根本不服他,很快就各自为政,叛军一下子就成了一盘散沙。”
“而唐军这边,李光弼被换下后,又换上了仆固怀恩。”
“而他的策略也很简单:首恶必办,胁从不问。他只追着史朝义的主力打,对于其他叛军将领,一概采取招降安抚的怀柔政策。”
李世民听到这个策略,立刻就明白了其中的隐患。
这不就是在给日后的藩镇割据埋下祸根吗?
可他也清楚,打了这么多年仗,大唐恐怕早已是国库空虚,民生凋敝,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这种饮鸩止渴的法子,或许也是无奈之举。
在不了解当时具体情况的前提下,他也不好评判这个策略的对错。
“公元763年,史朝义走投无路,在众叛亲离之中,于一片树林中自缢身亡,而其他的叛军将领呢,大部分都又重新投降了大唐。”
“至此,这场历时八年,让大唐人口锐减起码三千万,几乎将大唐拖入深渊的安史之乱,总算是落下了帷幕。”
当李今越说出最后这句话时,整个空间都安静了下来。
李世民长长的、长长的吐出了一口浊气。
结束了,终于结束了。
他知道,李今越这是怕他被气死,故意讲得十分简略,其中不知省略了多少惨绝人寰的细节。
可他现在,也已经没有力气再去深究那些了。
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件事需要解决。
思及此,李世民缓缓的,将目光投向了地上那个因为断臂断指、蜷缩成一团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