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内一片死寂。
副驾上的刘彻脸色苍白,却没有预想中的暴怒,也没有撕心裂肺的悲痛,只是沉默着望着前方。
良久,他才沙哑地开口:“后来呢?”
李今越看了他一眼,心中那点对新车的惋惜也被这沉重的气氛冲散了。
“在您杀光了所有跟这件事沾边的人,为太子昭雪,并配合《轮台罪己诏》将大汉的国策由开疆拓土转为休养生息后,后元二年,您立了八岁的刘弗陵为太子。顺手在驾崩前,带走了刘弗陵的母亲,也就是那位当代‘尧母’钩弋夫人。”
“理由也很简单,防止再次出现外戚干政的状况。”
“做完这些,您还让画师画了一幅‘周公负成王’的图,赐给了一位对未来的大汉影响深远的人。而您亲自挑选的这位大汉的‘周公’,名叫霍光,是小霍将军同父异母的弟弟。他同时也是一位在您身边干了近三十年,兢兢业业从未出过差错,已经被您拔光毛,没有任何背景势力的秘书。”
刘彻闻言,不由的点了点头,这是他会做出的选择。
随即,他喉结滚动了一下,默默的问道:“那太子……太子一脉,真的……”
李今越知道他想问什么,挑了挑眉,补充道:“啊,不好意思,刚刚忘记说了。太子一脉其实还有个遗孤,叫刘病已。巫蛊之祸后,尚在襁褓中的他就被丢进了长安郡邸狱。得亏当时的廷尉监丙吉暗中保护,偷偷找了女囚哺乳,这才活了下来。”
“后来您突然‘醒悟’,大赦天下,刘病已才被放出,由掖庭收养。掖庭令张贺感念太子旧恩,便一直资助他读书。所以,这位皇曾孙是在长安的市井里长大的,深知民间疾苦。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早逝无子,霍光觉得继位的刘贺实在不堪大任,就把他给废了,然后选择了刘病已即位,也就是后来的汉宣帝。”
当听到太子一脉还有遗孤,刘彻紧锁的眉头总算是松开了些许,可当听到霍光竟然废立皇帝时,他的脸色又瞬间难看了起来。
李今越瞥了他一眼,知道他在想什么,淡淡的说道:“行了,武帝陛下,您脸色也不用那么难看。不论霍光废掉刘贺,究竟是怕被清算,还是刘贺真的不堪为帝,但霍光这一生,确实对得起您。他没有辜负您的信任,奠定了‘昭宣中兴’的根基。”
但刘彻听着这话,心里还是极不舒服。作为皇帝,他绝对无法容忍臣子对皇权的丝毫挑衅。但李今越又说霍光对得起自己,并未辜负自己的信任,他一时竟也不知该说什么好。
罢了,罢了,那时候自己都死了,还管那么多干什么。
于是,刘彻长长地叹了口气,疲惫的靠在副驾的椅背上,淡淡的说了一句:“走吧,起驾。”
李今越看着他这副大爷的模样,也是一阵无语。刚听完自己未来这么大一件惨事,这位陛下除了脸色差点,怎么跟个没事人似的?自己还以为他多少会暴怒一下,或者痛哭流涕呢。
但转念一想,又觉得可以理解。或许,真正的崩溃不是大哭大闹,也不是歇斯底里,而是而是沉默不语吧。
可能,武帝陛下此刻的内心,正在备受煎熬吧。
想到这里,李今越没再多言,点了点头,重新发动了汽车,平稳的将车汇入车流。
然而,此刻的刘彻却并没有像李今越想的那样,沉浸在悲痛中无法自拔。在最初的不可置信和悲痛之后,他那颗属于帝王的,冷静到甚至有些冷酷的大脑,已经迅速转入了分析。
这一切,究竟是怎么造成的?
真的是自己老糊涂了,想一出是一出?还是有其他势力利用了自己和太子之间的隔阂在背后搅局?
他知道,自己晚年不信任太子,这一点是自己的问题,无法否认。但就算自己无法容忍朝堂被分化,也不至于就这么干脆的,弄死一个自己辛辛苦苦培养了三十余年,显然就是为了大汉下一阶段休养生息而准备的太子。
或许,自己一开始真的只是想敲打敲打太子,剪除他的羽翼,提醒他老子还在呢。可后面,为什么会彻底失控?
是江充,可除了江充,还有没有其他人在暗中推波助澜?是李今越刚刚提到的其他皇子?那还有没有别的势力在背后帮忙?
刘彻暂时想不出来,可如果想不出来,那这件事最大的责任,这口“黑锅”,就要死死地扣在自己头上。
这样的事情,他绝不允许!
刘彻暗下决心,晚点,必须让李今越带自己去买一套史书!他要亲自研究,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查个一清二楚!
随即,他又想到了李今越说的那位贫户。
那个在自己治下,被伤害了无数次,却依旧奋不顾身保护着他们大汉太子的贫户。
一瞬间,所有的算计、所有的分析、所有的不甘,都烟消云散了。因为他知道,这是他无论如何都甩不掉的责任。
他望着窗外飞速倒退的街景,思虑了良久,最后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颤抖:“今越,那位贫户,史书上可有记载姓名?朕……想感谢,补偿他。”
李今越闻言,车速都仿佛慢了一丝。她目视前方,缓缓说道:“并没有,毕竟,这数千年来,华夏的历史一直都是王侯将相的你方唱罢我登场,鲜少会为一位普通百姓留下姓名。何况,像这样的百姓,大汉少吗?”
“陛下如果真的想补偿,就少折腾点。动手前,先衡量一下这仗是不是非打不可,值不值得。或者,在做任何决定的时候,多想一想会不会影响到那些无辜的百姓。您只要让他们能安安生生的过日子,就是最好的补偿了。”
“我想,大汉的百姓,不是不懂朝廷的难处。若是非打不可的仗,他们怎么会不支持您呢?”
刘彻不由得抿紧了嘴唇。
是啊,就像这次伐倭之战,大汉的百姓们纷纷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毫无保留的支持自己出兵,甚至捐钱捐粮。他记得,之前桑弘羊统计时,报上来许多贫户捐出了自家仅有的余粮,虽然自己没要,但那份心意,他收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