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王卓的形容,魏娅轻轻地摇了摇头。
“这会让很多人都不敢胡乱评论,甚至点赞都得谨慎”
“因为谁也不知道对方的好友列表里有什么样的人”
“所以微聊圈算是一款失败的产品?”
魏娅轻按着他的额头问道。
“也不能算是失败吧?但在熟人社交领域,肯定是行不通的,太没有安全感了”
王卓回道。
“那你不也做了附近的人?”
“那个不一样,那个是好友扩列”
“主要是借助用户的猎奇心理”
“哦,你对猎奇这么有见地?”
魏娅声音略微抬高。
“那也不是说我有见地”
“而是很多普通用户,对自己周边使用同款软件的群体会不由自主的产生好奇,甚至可以借此打发无聊时光”
“那你会吗?”
“不会”
王卓立刻回道。
“我看你说得头头是道的,这个点子是不是你提出来的?”
“怎么可能?”
“是李志才提的,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也就同意了”
“是吗?”
魏娅眯着眼,反问道。
“嗯”
说着,王卓便翻身趴在了她的身上。
“你不要耍无赖”
“我哪有?”
“那你下来”
“不下”
......
翌日上午,互联网上已经有人扒出微信新功能的正确使用方法。
其中分析得最让王卓满意的是吴小波发布的一篇博客。
“我跟王卓王总是去年在一档创业大赛中相识,当初他在台上推荐课程表,那个时候我就感受他对于产品有着一种克制与简单设计哲学”
“他的课程表完全可以通过全网性SP资质进行营收上拓展,当时几乎所有拥有这项资质的企业,都是如此,可是他没有,他仅仅只是将这项资质作为课程表推到全国的保证”
“正是这种克制,在今年“315”时,课程表完美的通过了审查”
“同样在今年的国庆前,微信横空出世”
“请原谅我用这个词来形容,因为我在微信推出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会有一款即时通讯软件做得如此的简约?”
“这款微信继续秉承着王卓对于简单、克制的设计哲学,没有任何花里胡哨的增值服务”
“3500万下载用户,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再一次向世人证明,越是简单的产品设计,往往越容易打动人”
“昨晚微信更新后,我第一时间就发了一条朋友圈,有不少朋友给我点赞评论,可渐渐的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朋友圈,主打的是生活分享,比如我昨晚发的是一条深夜赶稿的状态,我的好友里有共同好友,也有非共同好友,结果是共同好友的可以看见彼此的评论,而不是共同好友的,则看不到”
“我当时就在想,微信这么设计究竟是为什么?”
“我这人就喜欢较真,差不多琢磨了一晚上,总算让我找到了它的设计逻辑”
“评论点赞仅对共同好友开放,这直接屏蔽掉了很多无效社交,对不少注重隐私,建立信任感更强的社交圈有着显着的效果”
“比如,你在你大学同学的朋友圈里吐槽你的同事时,你无需担心会被非共同好友看见,降低了职场矛盾风险”
“同时它还可以强化熟人互动?,通过共同好友的“社交蛛网”效应,评论和点赞更容易引发熟人圈的连锁互动,你吐槽了你的同事,结果你们共同的大学同学也会在你的评论下吐槽他的同事,这一来,通过职场共情,加深了你们的社交粘性”
“对此,我不得不对王卓感叹一句,王总,在人性这块,你的研究非常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