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高欢得胜回朝(1 / 2)

邺城·二月十八

残冬的寒意已被春风揉碎。

城楼下,旌旗如林,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按照品级肃立两侧。银甲耀眼的高澄站在最前方,阳光在他年轻而英挺的面庞上投下淡淡的光晕。

"丞相的仪仗来了!"人群中不知是谁喊了一声。

高澄立即挺直脊背,目光如电般射向远方。尘烟滚滚处,一队骑兵如黑色洪流般涌来,军容整肃,马蹄声震天动地。

在这支精锐部队的护卫下,高欢身披金纹紫袍,骑着一匹通体乌黑的"追月”马,缓缓行来。他面容虽带着征战后的疲惫,但那双眼睛依旧锐利如鹰,扫视之处,百官无不低头屏息。

"恭迎丞相凯旋!"百官齐声高呼,声震云霄。

高澄快步上前,在马前躬身行礼,声音清朗如泉:"孩儿恭迎父亲班师!祝父亲平乱大捷,身安体健!"

高欢翻身下马,动作依旧矫健如昔。他伸手拍了拍高澄的肩膀,掌心的厚茧蹭过华贵的衣料:"阿澄,数月不见,倒越发沉稳了。"

他的目光如实质般扫过四周百官,最后落回儿子身上,"我离城后,你把邺城打理得不错。你母亲都跟我来信夸你——说你不再往那些风月场所跑,每日要么在中书省处理政务,要么回府陪她吃饭说话,倒让她少操了不少心。"

高澄脸颊微红,低声道:"母亲身子本就弱,孩儿从前不懂事,让母亲挂心了。如今父亲在外征战,孩儿理当守好后方,不让父亲分心。"

"好,说得好!"高欢朗声大笑,拉过高澄的手腕,"来,跟我一同骑马进城,正好听听你近来都做了些什么。"这个动作看似亲昵,实则是在向所有人宣示:即便是我最得意的儿子,也要活在我的阴影下。

父子二人并辔而行,缓缓向城内走去。马蹄踏在青石板路上,发出清脆的"嗒嗒"声响,与道旁百姓的欢呼声交织成一片。

高澄侧头看向父亲,斟酌着开口:"父亲临走前嘱咐孩儿,对那些鲜卑老臣暂且不动,免得激起兵变。孩儿遵令,这几个月主要梳理了河北的政务——”

他顿了顿,继续道“之前有些太守要么账目混乱得像一团乱麻,要么治下百姓造反不断,孩儿已经把这几个人撤了,换了些清廉能干的官员上去。"

高欢点点头,手指轻轻敲击马鞍:"嗯,河北是咱们的根基,绝不能出乱子。你做得对,遇事不冒进,有章法。"他的语气中带着难得的赞许。

高澄眼中闪过一丝亮色,继续道:"还有一事,孩儿想跟父亲禀报。孩儿近来和崔暹、陈元康他们,参照汉国的施政方略,琢磨出了一套新的选官律法,取名叫'麟趾格'。"

他见高欢目光投来,连忙解释:"从前用的'停年格',只看官员停职的年数,不管才能高低,结果选上来的人要么昏聩无能,要么只会混日子。这'麟趾格'不一样,它既看资历,更看政绩和能力,还明确了贪腐、渎职的惩处条款,这样既能选到真才,也能约束官员……"

高澄越说越细,从选官流程到考核标准,条理清晰。高欢起初只是静静听着,后来渐渐坐直了身子,眼神里的赞许越来越浓。

等高澄说完,高欢忍不住赞叹:"阿澄,你这脑子真是灵光!这'麟趾格'比'停年格'强了百倍不止,既合时宜,又能长久。得子如此,我高欢何愁不能胜过宇文泰、刘璟?他们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未必有我这般好福气!"

高澄心中一暖,低声道:"孩儿不过是站在父亲的肩膀上,若不是父亲平日教导,孩儿哪能想出这些。"但他的眼底深处,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野心。

说话间,丞相府已在眼前。府门大开,娄昭君身着素雅的锦裙,站在台阶上等候。见父子二人归来,她脸上立刻绽开温柔的笑容:"夫君,阿澄,可算回来了!我让人炖了你们爱吃的羊肉汤,还温了酒,快进屋吧。"

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热气腾腾的羊肉汤端上桌,香气弥漫了整个屋子。娄昭君不断给高欢和高澄夹菜,眼神温柔得能滴出水来:"夫君在外征战辛苦,多喝点汤补补身子。阿澄这些日子也累,别总熬夜处理政务。"

高欢笑着应下,忽然瞥见坐在一旁的阿兰公主——她穿着宽松的襦裙,手轻轻护着小腹,脸上带着柔和的笑意。"阿兰,你这身子……"高欢愣了一下。

阿兰连忙起身行礼,声音轻柔如春风:"回夫君,妾已有四个月身孕了。今日听闻夫君凯旋,特来向夫君道喜,也盼着这孩子能沾沾夫君的福气,平安降生。"

高欢大喜,连忙让阿兰坐下:"好!好!这可是天大的喜事!来,我敬你一杯,祝你和孩子都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