颖川平原上,秋风肃杀,枯草在风中低伏,仿佛预示着一场血腥屠杀的到来。
贺拔岳勒马立于阵前,黑色披风在风中猎猎作响,如一面战旗。他眯起眼睛打量着对面的周军阵型——三万步军结成的巨大方阵,旗帜林立,长矛如林,在秋日惨淡的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寒光。
\"将军,王罴老将军在阵前叫骂已有一刻钟了。\"副将耿豪策马而来,古铜色的脸上带着怒意,\"言语颇为难听,说您...说您是个只会躲在女人裙摆后的懦夫。\"
贺拔岳嘴角微扬,眼中却无半分笑意:\"王老将军这是急了。探马来报,周军粮草将尽,他不得不战。\"他抬手示意,\"不必理会,按原计划布阵。告诉将士们,沉住气。\"
\"是!\"耿豪领命而去,心中却暗自佩服主帅的镇定。面对如此辱骂,贺拔岳竟能面不改色,这份定力非同一般。
与此同时,周军阵中,王罴驻马阵前,花白的胡须在风中飘动。他声如洪钟,继续叫骂:\"贺拔小儿!可敢与老夫一战?莫非汉军将领都是无胆鼠辈?\"
表面气势如虹,老将军心中却是一片冰凉。军粮仅够三日之用,若不能速战速决,全军都将饿死在这颖川平原上。更让他不安的是,贺拔岳的布阵方式他从未见过——骑兵不以传统的锋矢突击阵型,反而呈扇形散开,如同展翅的雄鹰,给人一种无形的压迫感。
\"父亲,\"长子王庆远策马靠近,年轻的面庞上写满忧虑,\"汉军这阵型好生古怪。骑兵分散如此之开,岂不是自损冲击力?\"
王罴皱眉不语,心中那股不安越发强烈。他征战三十年,见过各种阵型,却从未见过如此布置的骑兵。一万骑兵分成十个小队,每队约千骑,呈弧形梯次排列,各队间距百步,既不相扰又可快速衔接。这究竟是什么阵法?
\"传令下去,\"王罴沉声道,声音中透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紧张,\"结圆阵,长矛手在外,弓弩手在内。没有我的命令,不许妄动!\"
他心中暗忖:不管你贺拔岳耍什么花样,我自以不变应万变。圆阵乃步兵对抗骑兵的最佳阵型,长矛如林,箭矢如雨,任你骑兵如何凶猛,也难突破这铁壁铜墙。
汉军阵中,贺拔岳正在做最后部署。十名校尉环立四周,人人面色肃穆。
\"记住,\"他的目光扫过每一张面孔,\"车悬阵的精髓在于'循环冲击,永不间断'。每队冲锋时间不得超过一刻,撕开缺口立即撤回,由后队接替。我们要像车轮一样不断碾压,直到敌军崩溃!\"
\"将军放心,\"校尉杨敷朗声道,手中的长槊在阳光下闪着寒光,\"先阵小队必为大军开路!就算豁出性命,也要在周军阵上撕开一道口子!\"
贺拔岳点头。这\"先阵\"小队是汉军最精锐的骑兵,每人配双马,披重甲,使长槊,是撕开敌军防线的利刃。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跟随汉王起兵的老兵,身经百战,视死如归。
他望向周军那如铁桶般的圆阵,心中默念:大王,您亲授的车悬阵今日必显神威!这一战,不仅要胜,还要胜得漂亮,让天下人都知道我汉军厉害!
\"擂鼓!\"贺拔岳长剑出鞘,剑锋直指周军阵心,\"先阵小队,冲锋!\"
战鼓震天而起,如雷鸣般滚过平原。千骑精锐如离弦之箭直扑周军圆阵。马蹄踏地,声如奔雷,整个平原都在颤抖。
王罴在阵中看得分明,汉军骑兵来势凶猛,但冲锋的只有千余人。
\"弓弩手准备!\"王罴大喝,声音压过战鼓,\"放箭!\"
箭雨倾泻而出,如同飞蝗般扑向汉军骑兵。但令人惊讶的是,汉骑兵举盾护身,速度不减反增。箭矢叮叮当当打在盾牌和铠甲上,却未能阻挡他们的冲锋。
\"长矛手!\"王罴再令,\"结阵!\"
周军长矛如林,齐刷刷指向冲来的骑兵,形成一道致命的钢铁森林。但就在两军即将相接的瞬间,汉军骑兵突然转向,沿着圆阵边缘掠过,长槊挑翻数名周军士兵后竟不深入,迅速撤出。
\"这...\"王罴愕然。通常骑兵冲锋必求突破,这般浅尝辄止是何道理?这完全违背了骑兵战术的基本准则!
还不等他多想,第二队汉骑已至,沿着先阵小队制造的混乱处继续冲击。这一次冲击更加猛烈,周军圆阵被撕开一个小缺口。
\"补上!快补上!\"王罴急令。但第三队汉骑接踵而至,缺口进一步扩大。汉军骑兵如同潮水般一波接一波涌来,永无止息。
更可怕的是,汉军的冲击节奏精准得令人窒息。前队刚撤,后队即至;后队方回,前队已休整完毕再次冲锋。周军士卒疲于应付,心理防线开始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