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集:陶俑的衣角(2 / 2)

不知跳了多久,她停下来时,才发现展厅里多了几个人。有个小女孩拉着妈妈的手,指着她和陶俑的影子,小声说:“妈妈,你看,姐姐和俑俑在跳舞。”

妈妈笑着点头:“是呀,这就是文物的魔力呀,能让我们和很久以前的人,有一样的快乐。”

小苏看着小女孩亮晶晶的眼睛,忽然明白了老师说的“魂”是什么。不是动作的标准,不是技巧的娴熟,而是把自己放进历史里,去感受那些早已消失的温度——唐代舞者旋转时的快乐,工匠雕刻陶俑时的用心,还有千年来,无数像她一样,被这尊陶俑打动的人的心意。

夕阳慢慢沉了下去,展厅里的光线柔和下来,陶俑的影子被拉得更长,小苏的影子也跟着变长。她最后看了一眼陶俑,对着它轻轻鞠了一躬,像在和一位跨越千年的舞伴告别。

走出博物馆时,晚风拂过她的裙摆,又一次扬起那个熟悉的弧度。她抬头看了看天边的晚霞,红得像唐代壁画里的霞光。她想,下次排练《唐宫夜宴》时,她要把今天的感觉加进去,让舞台上的裙摆,也能飞出千年之前的那道弧线。

或许,这就是文物存在的意义——不是冰冷地躺在展柜里,而是用自己的姿态,把过去的故事,悄悄放进每个被它打动的人心里。就像那尊乐舞陶俑,它没说过一句话,却用一个定格的旋转,和她跳了一支跨时空的舞,也把唐代的风,吹到了她的裙摆上。

之后的日子里,小苏总会在排练间隙,想起省博的那尊陶俑。她找来了更多唐代乐舞俑的资料,对着图片一点点调整动作,甚至托朋友从西安带回来一些唐代墓葬壁画的复刻图。她发现,那些壁画上的舞者,裙摆弧度果然和那尊陶俑相似,而且她们的眼神里,都带着一种自在的笑意,不是为了表演给别人看,而是为了跳舞本身的快乐。

有一次,剧院要排新的唐舞剧目,导演让大家各自构思一段独舞。小苏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以那尊陶俑为灵感。她把自己在博物馆里的感受写进了舞蹈脚本里,从一开始的模仿,到后来的共鸣,再到最后的融合,她想让观众看到,她和陶俑之间那段跨时空的对话。

排练时,她穿着仿制的唐代襦裙,裙摆比练功裙更厚重些,旋转时需要用更大的力气。有好几次,她的裙摆没能划出想要的弧度,摔倒在地上。膝盖磕得生疼,她却没气馁,反而想起博物馆里的陶俑——工匠在雕刻它时,肯定也遇到过困难,或许是釉色没涂匀,或许是裙摆的弧度没刻好,但他们还是一点点修改,才让这尊陶俑保留到今天。

演出那天,舞台灯光暗了下来,只有一束追光打在小苏身上。她站在舞台中央,像当年在博物馆里那样,深吸一口气,然后慢慢抬起手臂。音乐响起,是她特意请人编的曲子,开头是轻柔的琵琶声,像博物馆里安静的午后,后来渐渐加入鼓点,越来越急促,像唐代宴乐的热闹。

她旋转、跳跃,裙摆一次次飞扬起来。当她跳到最投入的时候,她仿佛又看到了展柜里的那尊陶俑,看到了墙上重叠的影子。台下的观众安静极了,只有音乐声在剧场里回荡。当最后一个动作落下,她停在一个与陶俑一模一样的姿态上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谢幕时,小苏看到了台下的小女孩,就是那天在博物馆里看到的那个。小女孩举着一幅画,画里是一个旋转的舞者,旁边还有一尊小小的陶俑,两个影子叠在一起,像她当年在墙上看到的那样。

小苏对着小女孩笑了笑,心里暖暖的。她知道,那尊唐代乐舞陶俑的故事,还在继续。它不仅在博物馆里,在她的裙摆上,还在更多人的心里,慢慢长出新的故事。就像千年之前,工匠把对舞蹈的热爱刻进陶土里那样,她也把这份热爱,放进了自己的舞蹈里,让跨越时空的美好,一直传递下去。

后来,小苏又去了一次省博。这次她带了演出的照片,轻轻放在展柜前。阳光落在照片上,她的裙摆和陶俑的衣角,依然严丝合缝。她对着陶俑轻声说:“你看,我们的舞,有人看到了。”

陶俑依旧保持着那个旋转的姿态,在阳光下,釉色仿佛又亮了些,像在回应她的话。展厅里很静,小苏仿佛又听到了千年之前的琵琶声,还有裙摆飞扬的声音,轻轻的,却很清晰,像一场永远不会结束的舞。

需要我对小说中的某个情节(如小苏的舞蹈排练过程、与陶俑的情感联结)进行细化,或者调整故事的节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