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很顺利,医生说再住几天院就能出院了。老周在医院守了三天,每天给儿媳端水喂饭,夜里就趴在病床边打盹。第四天早上,他正准备去食堂买早饭,就看见走廊尽头有个熟悉的身影——是老李头。
“周师傅,您等一下。”老李头快步走过来,手里还拿着个布包,“我找您好几天了,昨天才从供销社的老王那儿打听着您在这儿。”
老周愣了愣:“李师傅,您找我有事?”
老李头把布包递给老周,布包还是老周当初装铜权的那个:“这里面是您的铜权,还有十五块钱。”
老周赶紧打开布包,里面果然躺着那枚铜权,表面的凹痕还在,凉润的触感透过指尖传来,他的眼睛一下子就红了:“李师傅,您这是……”
“我想通了,这传家宝不能在我这儿断了。”老李头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那天我回家跟我老伴儿说这事儿,她把我骂了一顿,说我为了这点钱,断了人家的念想。您猜怎么着?我老伴儿还从箱底翻出二十块钱,让我给您送来,说再难也不能亏了良心。”
老周捏着铜权,感觉眼眶里的热气快要忍不住了:“李师傅,这钱我不能要,铜权您也收回去吧,当初说好八十五……”
“您别跟我客气。”老李头打断他,“这铜权您拿回去,好好传下去。钱呢,十五块是我补给您的,另外五块是我老伴儿的心意,您要是不收,就是嫌少。”
老周还想说什么,老李头已经转身走了,边走边说:“您赶紧去给儿媳买早饭吧,别让人家等着。”
老周站在原地,手里握着铜权,感觉那重量比以前更沉了,可心里却暖烘烘的。他低头看了看铜权,又抬头望了望窗外,天已经放晴了,阳光透过窗户照在走廊里,亮堂堂的。
后来,儿媳出了院,老周把铜权重新挂回了厨房的房梁上。每次做饭前,他都会指着铜权跟孙子说:“这是太爷爷传下来的‘良心秤’,称粮食不能缺斤少两,做人更不能。当年你奶奶生病,多亏了李爷爷,咱们得记住人家的好,以后要是有人有困难,咱们也得帮一把。”
孙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伸手去够铜权,老周赶紧把他抱起来,让他的小手轻轻碰了碰铜权。那一刻,老周仿佛看到太爷爷和父亲站在身边,脸上带着笑。他知道,这铜权的重量,不只是铜的重量,更是良心的重量,是世代相传的温暖和善意。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周家的日子慢慢好了起来,建国在村里开了个小卖部,儿媳也能下地干活了。每年过年,老周都会带着孙子去城里看老李头,有时候拎着自家种的白菜萝卜,有时候揣着刚蒸好的馒头。老李头总是拉着老周的手,聊起当年的事,两个人都笑得特别开心。
有一次,孙子问老周:“爷爷,这铜权为什么这么重要啊?”
老周把铜权从房梁上取下来,放在孙子手里,笑着说:“因为它能称出人心的重量啊。有的人心里装着自私,称出来就轻;有的人心里装着善良,称出来就重。咱们要做心里重的人,这样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孙子似懂非懂地握紧了铜权,阳光透过窗户照在铜权上,泛着温暖的光。老周看着孙子的样子,心里想着,这铜权的故事,还会一直传下去,传到孙子的孙子,传到更远的将来。而那重量,也会永远留在他们心里,提醒他们,做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身边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