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集:木俑的手势(2 / 2)

老周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就是随口说说,能不能找到还不一定。”可心里却像揣了个暖炉——父亲一辈子没出过远门,没想到他的话,竟能帮上文物局的忙。

第二天一早,勘探队就到了工地。老周特意请了假,跟着去看。队员们用洛阳铲在木俑出土的地方周围打洞,每挖一米就取出土样,仔细观察。太阳升到头顶时,一个年轻队员突然喊起来:“张老师,您看这个!”

张磊跑过去,接过洛阳铲里的土样,用手捻了捻,突然笑了:“有细沙和漆皮!这

老周凑过去,看到土样里裹着一点暗红色的漆皮,和木俑的颜色一模一样。“没错,就是这儿!”他笃定地说,仿佛看到父亲站在旁边,笑着对他点头。

勘探队加快了速度,下午两点多,洛阳铲在地下三米深的地方碰到了硬东西。队员们小心翼翼地用小铲子挖开周围的土,一个方形的木箱慢慢露了出来,箱子外面裹着的麻布已经腐烂,却还能看出完整的形状。“小心点,别碰坏了!”张磊指挥着队员用撬棍轻轻撬开箱子盖,里面铺着一层早已褪色的丝绸,丝绸个小小的铜鼎,鼎身上刻着简单的云纹,虽然有些氧化,却依然能看出当年的光泽。

“太好了!”张磊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这些至少是宋代的,保存得这么完整,太珍贵了!”

老周站在旁边,看着那些青铜器,突然想起小时候的事。那年他八岁,父亲雕了个侍从俑,让他拿着玩。他不小心把俑摔在地上,俑的右手断了,父亲没骂他,只是重新雕了个右手,还是那个手势。“娃,这手势不光是指财,也是指心。”父亲摸着他的头,“做人要脚踏实地,心里要有数,就像这木头,只有根扎得深,才能雕出好东西。”

那时候他不懂,现在看着眼前的木俑和青铜器,突然全明白了——父亲说的“财”,不是金银,是做事的本分;说的“心”,是对手艺的敬畏。

晚上,文物局请老周吃饭,张磊敬了他一杯酒:“周师傅,要不是您,我们可能就错过这个发现了。您父亲要是知道,肯定也为您骄傲。”

老周喝了一口酒,眼眶有些发红:“我爹一辈子就爱雕木头,没想到他的手艺,还能帮上文物局的忙。”

吃完饭,老周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路灯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下意识地做了个手势——食指和中指并拢,指向地面。月光洒在他的手上,像是给这个古老的手势镀上了一层银辉。他想起父亲雕俑时的样子,阳光透过槐树叶洒在父亲的手上,父亲的手指灵活地在木头上穿梭,每一刀都透着认真。

几天后,老周收到了文物局寄来的证书,上面写着“文物保护贡献奖”。他把证书挂在自家堂屋的墙上,旁边摆着父亲的照片和那个断了右手的木俑——那是他特意从老家带来的。每天早上起来,他都会看一眼证书和照片,仿佛能听到父亲的声音:“娃,好好干,别丢了老祖宗的东西。”

工地后来重新规划了施工区域,发现木俑和青铜器的地方被保护了起来,立了一块小小的牌子,上面写着“宋代墓葬遗址”。老周每次路过那里,都会停下来看看,风从牌子旁边吹过,像是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他偶尔会蹲下来,在地上画那个熟悉的手势,阳光洒在他的手上,和父亲当年雕俑时的阳光,一模一样。

有一次,小王问他:“周叔,您说那个木俑,为啥非要指着地面啊?”

老周看着远处的邙山,慢慢说:“因为它在等懂它的人。就像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是埋在地下就完了,是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懂它们的故事,把这些故事传下去。”

小王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老周却笑了——他终于明白,父亲当年没说出口的话,都藏在那个手势里。那不是简单的“指财”,是对岁月的敬畏,是对传承的期待。而他,不过是接过了这根传承的线,把千年的约定,从黄土里挖了出来,让更多人知道,那些沉睡的老物件,都带着前人的温度,等着和懂它们的人,说一句好久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