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集:竹篮的露水(2 / 2)

“我这眼睛越来越差了,”老周摸了摸竹篮,“说不定哪天就编不了了。我想多编几个,等小远回来,能给他留着。就算他不用,摆在家里,也能想起咱老家的日子。”

桂兰没再说话,帮老周拍掉身上的泥,把竹篮捡起来。露水从篮篾上滴下来,落在手背上,凉丝丝的,却像一股暖流,淌进了心里。

回到家,桂兰把老周扶到炕上,又去灶房熬了红糖姜茶。老周靠在墙上,看着桌上的竹篮,手指还在轻轻比划着编篮的动作。桂兰端着姜茶过来,坐在他身边:“往后,我陪你一起编。你说怎么削篾,怎么编花,我来动手,你指挥。”

老周抬起头,眼里亮了亮:“你行吗?你连针都拿不稳。”

“不行也得行,”桂兰笑了,“咱得把篮儿编好,等小远回来,让他知道,家里永远有个竹篮,等着装他爱吃的萝卜干。”

接下来的日子,灶房的灯每天都亮到很晚。桂兰坐在小板凳上,手里拿着竹篾,老周坐在旁边,一边指点,一边帮她把编错的地方拆开。有时候桂兰编得手酸,老周就给她揉肩膀;有时候老周眼睛花了,桂兰就念报纸给他听,念的都是城里的新鲜事,像是在跟小远聊天。

中秋前一天,竹篮终于编好了。篮沿上编着一圈小兰花,篮底垫着软布,是桂兰用老周的旧衬衫改的。老周把竹篮拿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看,笑得像个孩子:“真好,比我年轻时编的还好。”

桂兰把腌萝卜干、炒花生,还有刚烙的芝麻饼装进竹篮,又在里面放了张纸条,上面写着:“小远,天凉了,多穿件衣服。家里的梨熟了,等你回来吃。”

第二天,桂兰去了镇上的邮局,把竹篮寄了出去。邮局的人说,寄这么大的竹篮得不少钱,桂兰笑着说:“没事,给儿子寄的,多少钱都值。”

回到家,老周正坐在院门口的石凳上,望着远处的山路。桂兰走过去,坐在他身边:“寄走了,过几天小远就能收到了。”

老周点了点头,手里拿着一片竹叶,轻轻吹着。山风拂过,带着桂花香,竹篮的露水似乎还沾在指尖,凉丝丝的,却暖得人心头发烫。

又过了半个月,小远打来了电话。电话里,小远的声音带着哭腔:“娘,竹篮收到了,萝卜干还是那个味儿。爹的手还好吗?别让他再编竹篮了,太辛苦。”

桂兰看了看身边的老周,笑着说:“你爹好着呢,就是总惦记你。你在城里好好的,我们就放心了。”

挂了电话,老周忽然说:“下次,咱再编个小的,给小远装文具。”

桂兰笑着点头:“好,咱再编个小的。”

灶房的灯又亮了起来,竹篾的影子在墙上晃着,像一串串跳动的星星。山风裹着雾,又往窗缝里钻,可这一次,屋里却暖得很。竹篮的露水或许会干,可藏在竹篮里的牵挂,却像山里的泉水,永远都不会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