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接过咬了一口,眼睛一亮:“这糕好!不甜得发腻,还有股淡淡的菊香,比‘香甜斋’的还软和,适合我们老年人吃。”她又咬了一口,点头道,“给我来两块,我带回去给我家老头子也尝尝。”
柳如氏赶紧用油纸包好两块递过去,接过老太太给的铜板,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一半。有了第一个客人,接下来就顺了些。刚买完糕的老太太没走多远,就跟身边的老姐妹夸起了菊花糕,那老姐妹听了,也转身走了过来:“姑娘,也给我来两块尝尝。”
渐渐的,围过来的人多了,有人是被香味吸引,有人是听了别人的推荐。柳如氏手脚麻利地包糕、收钱,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没到午时,两盘菊花糕就卖得一干二净,木盒里只剩下几张油纸。
她收拾好小推车,推着往家走,脚步轻快得像要飘起来。路过布庄时,还特意买了一小块花布,想着给陈远做个新的袖套。回到家时,陈远还没从镖局回来,她就先去院子里摘了些新鲜菊花,准备明天多做两盘。
傍晚陈远回来,一进门就看见柳如氏在院子里哼着小曲摘菊花,赶紧走过去:“怎么样?卖完了吗?”
柳如氏转过身,举起手里的钱袋晃了晃,笑得眼睛都眯了:“卖完啦!还不够卖呢,有个太太说下次要多买些,让我给她留着。”她把今天卖糕的经过说了一遍,连老太太夸糕好吃的话都学了一遍,陈远听得眉开眼笑:“我就说肯定好卖,以后你就安心做,我每天早上帮你推到镇上,晚上再去接你。”
从那以后,柳如氏的菊花糕摊子就成了镇上的一道小风景。她每天都做三盘糕,有时是原味,有时会加些红枣碎,换着花样来。熟客越来越多,不少人早上路过就会先预定,怕去晚了买不到。有次镖局的掌柜路过,买了一块尝了尝,回去就跟陈远说:“你家柳夫人的手艺真好,下次我让伙计们也去买。”
陈远也说到做到,每天早上陪着柳如氏去镇上,帮她把小推车摆好,才去镖局上班;晚上不管多晚,都会去镇上接她,有时还会带个热乎乎的馒头,让她路上吃。柳如氏赚的钱越来越多,除了补贴家用,还攒了些,她跟陈远说:“等攒够了钱,咱们给院子里再搭个凉棚,夏天你押镖回来,就能在凉棚下歇凉了。”
陈远笑着点头:“好,都听你的。”他看着柳如氏每天忙碌又开心的模样,心里满是踏实——当初买院子时,他只想着让她有个安稳的家,却没想到,她竟凭着自己的手艺,把日子过得这么有滋味,连院子里的菊花,都仿佛因为这份热闹,开得比往年更艳了。
这天晚上,柳如氏数着钱袋里的铜板,忽然抬头对陈远说:“明天我想多做两盘,最近镇上要办庙会,肯定人多。”
陈远刚擦完刀,闻言点头:“那我明天早点去买材料,再给你多准备些油纸。”
月光洒在院子里,菊花的香味飘进屋里,两人坐在灯下,你一言我一语地规划着,平凡的日子里,满是藏不住的暖意。柳如氏看着身边的陈远,又想起自己的菊花糕摊子,忽然觉得,幸福其实很简单——有个安稳的家,有个支持自己的人,再凭着一双手,把小日子过得热气腾腾,就够了。
第二天的庙会果然热闹,柳如氏的小推车前围满了人,连“香甜斋”的掌柜都过来买了一块,笑着说:“柳夫人,你这手艺,都快抢我生意了。”柳如氏笑着回应:“掌柜的客气了,我这就是小本生意,哪能跟您比。”
夕阳西下时,五盘菊花糕全卖完了,柳如氏数着手里的钱,比往常多了一倍还多。陈远来接她时,见她笑得合不拢嘴,就知道生意好,接过小推车:“累坏了吧?我带你去吃碗馄饨。”
两人坐在馄饨摊前,热气氤氲中,柳如氏说:“等过些日子,我想教隔壁王婶也做菊花糕,她家里困难,要是能多份收入,也能轻松些。”
陈远舀了一勺馄饨汤递给她:“你想教就教,咱们日子好了,能帮衬别人就帮衬一把。”
路灯渐渐亮起,映着两人的身影,小推车上的木盒空了,却装满了平凡日子里的希望与温暖。风里带着菊花的清香,也带着两人对未来的期盼,一步步,走向更安稳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