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贞从杨老三家回来,第一时间就往清水县打电话,让店里的几个徒弟关一天店,带着杨老爹一起回来帮忙操办宴席。
“你们光在店里练手不够,这种大场面的宴席统筹,才是真本事——食材清点、菜品搭配、人员分工,都得你们自己上手,我在旁边看着,正好给你们补补实战课。”
徒弟们一听是“实战实习”,当即应下,隔天傍晚卖完包子,再坐火车陪着杨老爹赶了回来。
这边安排妥当,杨玉贞又想起请客的名单——除了派出所的同事,以前在机械厂关系好的几个老伙计、管辖区里相熟的、街道办的熟人,还有大院里的街坊邻居,都得通知到。
她嫌自己跑着麻烦,干脆叫上两个孩子帮忙跑腿:“拿着这个名单,挨家挨户去说,就说我请吃饭,明天中午在咱家大院,让他们务必来热闹热闹。”
两个孩子脆生生应了,揣着名单就出了门,不多时就把消息传遍了。
第二天一早,杨老三夫妻俩就带着人从乡下赶了来——两辆板车装得满满当当,前一辆堆着杀好的鸡鸭、新鲜的猪肉和几条活鱼,后一辆满是水灵的青菜、萝卜和自家腌的咸菜,连灶台要用的柴火都带了不少。
“姐,你看这些够不够?不够我再回村拉!”杨老三擦着汗笑道:“明儿村子里也要来人。”
有杨家族人、弟媳娘家人,还有村里的村干部。
“他们听说你调去市里、我进城,都想来沾沾喜气,我就把人带来了,咱们热闹热闹!”
杨玉贞一看这阵仗,心里估算着,加上之前通知的人,少说也得摆二十桌,当即让徒弟们帮忙卸东西,把大院的角落都利用起来,搭灶台、摆桌椅。
杨老三还特意从乡下请了个大厨,据说在村里办过不少红白喜事,手艺格外地道。
杨玉贞带着一群人商量了下,明天这菜要怎么做,谁负责什么。
正日子一清早,大厨带着七个徒弟就忙开了。
杨玉贞在大院里话先说在前面——她这七个徒弟全是立过功的英雄,只是不幸落了残疾,都是正经城里人,还是饭店正式工,工资高、人品好!
杨玉贞想给徒弟们操心大事,但说实在话,这一个个望二奔三的主,又有些残疾,想找小姑娘,基本上只能在乡下找了。
杨老三媳妇刘梅的堂妹刘兰芝也来了。
姑娘特意换上了新做的碎花布褂子,浅蓝色的布料上绣着小朵的粉桃花,衬得她原本微丰的身形多了几分灵秀。
她家在村里算条件好的,父母都是勤快人,饭肯定是能吃饱的。
刘兰芝打小就学着操持家务,手上磨出了一层细茧,皮肤是健康的麦色,一看就是能踏实过日子的姑娘——她今天来,就是奔着相亲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