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位东家依次上前,毛笔在宣纸上划过的声音,比窗外的风声还清晰。曹润生的字潇洒,侯敬之的字拘谨,李掌柜的字带着些颤,可每个名字都写得工工整整。最后一个签名的是苏半城,他写下“汇通票号”,再盖上自己的印章,十二枚红印叠在宣纸上,像一道厚厚的墙,把“联号抗洋”四个字护在了中间。
“好!”乔致庸拿起盟约,对着满室的人晃了晃,“这张纸,咱们每家带一份回去,挂在总号的账房里,让掌柜伙计都看看——咱们晋商,不是一盘散沙!”
众人都鼓起掌来,客厅里的暖炉烧得更旺了,连窗外的风都好像暖了些。曹润生拉着苏半城的手,笑着说:“苏东家,以前我总觉得你年轻,做事太急。今天才知道,你这急脾气,是为了咱们晋商的活路。”
侯敬之也凑过来:“是啊,你那密押法子,可得好好教给我们。我家分号上个月差点收了假票,要是早有这法子,也不用损失两千两银子了。”
苏半城笑着点头:“明天我就让人把密押的册子送过来,每个分号发一本,再派两个掌柜去各家教,保证半个月内,十二家票号都能用起来。”
散会的时候,天已经擦黑了。乔家的管家提着灯笼,送东家们出门。李掌柜走在最后,拉着苏半城的胳膊,声音放得低了些:“承宗,李德大班要是来找我,我该怎么回?”
“您就说,晋商票号是一家,有事得十二家一起商量。”苏半城拍了拍他的手,“李叔,您放心,只要咱们团结,洋人再厉害,也抢不走咱们的生意。”
李掌柜点了点头,拄着拐杖慢慢走了。乔致庸还站在门口,看着苏半城,忽然笑了:“承宗,你知道我为什么第一个签字吗?”
苏半城摇摇头。
“我年轻的时候,跟着驼队走西口,遇到过沙尘暴,全队的人都快渴死了,是一个姓苏的老掌柜,把自己的水给了我。”乔致庸望着远处的灯笼,“那老掌柜说,晋商走天下,靠的不是银子,是互相帮衬。今天看到你,我就想起他了。”
苏半城心里一热,他爷爷就是走西口出身,临终前还说,晋商的根在“团结”二字。“乔叔,您放心,我不会让老掌柜失望的。”
乔致庸拍了拍他的肩膀,没再多说。灯笼的光映在两人脸上,暖融融的。远处传来驼队的铃铛声,叮叮当当地响,像是从百年前的商路上飘来的,又像是在为今天的盟约喝彩。
苏半城低头看了看手里的盟约,宣纸上的墨汁已经干了,“联号抗洋”四个字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有力。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汇丰银行不会善罢甘休,将来还会有更多的麻烦。可只要这十二家票号抱在一起,像这宣纸上的红印一样,紧紧叠着,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夜风里,好像有驼铃在响,有商队在走,有晋商的脚步声,从平遥到上海,从张家口到蒙古,一步一步,踩得稳稳的。苏半城握紧了手里的盟约,心里清楚,这张纸,不仅是十二家票号的约定,更是晋商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