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雨终于停了,天边泛起一丝微光。苏半城推开窗户,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带着泥土的气息。他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不会平静,张启山的威胁,李鸿章的施压,还有官场那些看不见的暗流,都在等着他。可他不再像之前那样举棋不定——他手里握着竹简,心里装着“守正”二字,更记着老掌柜的话,只要不碰官场的浑水,守住晋商的底线,就一定能熬过这场风波。
他转身回到桌案前,拿起笔,在一张纸上写下“守正”二字,字迹工整有力。然后,他将纸折好,放进铁匣里,与那本旧账放在一起。他知道,这本账册,这些竹简,不仅关乎苏家的命运,更关乎晋商的未来。他不能让胡雪岩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
第二日清晨,晋祠的刘木匠如期而至,带着工具和三根粗壮的楠竹,走进了汇通钱庄的后宅。阳光透过窗棂,照在楠竹上,泛着淡淡的光泽。苏半城站在一旁,看着刘木匠熟练地将楠竹削成竹简,心里默默想着:这场官商迷局,才刚刚开始,而他,已经准备好了。
伙计们陆续到了钱庄,有的在打扫门面,有的在整理账目,脸上带着往日的笑容。苏半城走到柜台前,拿起算盘,“噼里啪啦”地拨了起来,清脆的响声在钱庄里回荡,像是在宣告:汇通钱庄,还在;苏家,还在;晋商的根基,也还在。
不一会儿,长子苏明远从外面进来,手里拿着一个包袱:“爹,您让我准备的东西都准备好了,什么时候出发去平遥?”
苏半城放下算盘,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等竹简刻好就走。路上小心,到了平遥,把竹简藏好,别跟任何人提起。”
苏明远点点头:“爹,您放心,我知道轻重。”
苏半城看着儿子年轻的脸庞,忽然想起自己年轻时跟着父亲走西口的日子,那时候风餐露宿,却也无忧无虑。他轻声说道:“明远,记住,咱们苏家做的是票号生意,靠的是信誉,不是官场的关系。将来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守住‘守正’二字,别碰那些不该碰的东西。”
苏明远重重点头:“爹,我记住了。”
就在这时,门口传来一阵脚步声,是老周陪着刘木匠走了过来。刘木匠手里拿着几片刻好的竹简,递到苏半城面前:“苏东家,您看看,这字刻得怎么样?”
苏半城接过竹简,仔细看了看,只见上面的字迹清晰工整,连朱批的位置都分毫不差。他满意地点点头:“好,就按这个标准刻,辛苦刘师傅了。”
刘木匠笑了笑:“苏东家客气了,能为汇通钱庄做事,是我的荣幸。”
苏半城将竹简递给老周,让他收好,然后对刘木匠说:“刘师傅,这几日就辛苦您在钱庄住下,所需的东西,让老周给您准备。”
刘木匠应了声“好”,跟着老周去了偏房。苏半城站在柜台前,望着外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心里忽然平静下来。他知道,这场官商迷局就像一场大雨,虽然来势汹汹,但总会有停的时候。而他要做的,就是在雨中撑好伞,护住自己的家人,守住自己的钱庄,等到雨过天晴的那一天。
日子一天天过去,竹简很快就刻好了。苏半城按照之前的计划,将竹简分成三份,分别藏好。苏明远带着其中一份,连夜赶回了平遥;另一份被送到了晋祠,藏进了圣母殿的匾额后面;最后一份,则被苏半城小心地收进了包袱里,准备带到张家口分号。
出发去张家口的前一天,张启山又上门了。他依旧穿着湖绸长衫,手里拿着一个锦盒,脸上带着虚伪的笑容:“苏东家,考虑得怎么样了?江南织造的文书,我带来了。”
苏半城请他坐下,端上茶:“张先生,实不相瞒,那账册我找到了,可里面的内容太扎眼,我实在不敢轻易交出去。不如这样,您先把江南织造的文书给我,我派人把账册送到李府,咱们一手交文,一手交账,如何?”
张启山眼珠转了转,似乎在盘算着什么,片刻后,他笑着说:“好,苏东家是爽快人,我就信您一次。三日后,我还来这里,咱们一手交文,一手交账。”
送走张启山,老周急了:“东家,咱们哪有账册要交?这不是骗他吗?”
苏半城冷笑一声:“他拿江南织造当诱饵,本就是假的——胡雪岩倒了,江南织造早被李鸿章的人把持,哪会给我一个晋商?我不过是拖时间,等他露出马脚。”
果然,三日后,张启山带来的“文书”,竟是一张没有官印的空白纸。苏半城当场摔了茶盏:“张先生,你这是拿我苏某当傻子耍!”
张启山见骗术被拆穿,也变了脸:“苏承宗,别给脸不要脸!这账册你交也得交,不交也得交!”
“那就看你有没有本事从我汇通钱庄拿走东西了。”苏半城拍了拍手,十几个手持棍棒的伙计涌进来,张启山见状,只能灰溜溜地走了。
看着张启山狼狈的背影,苏半城心里没有丝毫得意,只有一丝警惕。他知道,张启山不会就这么算了,李鸿章的势力也不会善罢甘休。但他不再害怕——他手里握着三份竹简,心里装着“守正”二字,更有晋商百年的基业在支撑着他。
几日后,苏半城带着第三份竹简,登上了前往张家口的马车。马车缓缓驶出太原城,他掀开窗帘,望着熟悉的街道,心里默默说道:“等着我,等我从张家口回来,咱们汇通钱庄,还要继续走天下。”
马车渐渐远去,消失在尘土中。太原城的阳光正好,照在汇通钱庄的门面上,“汇通天下”四个大字熠熠生辉。伙计们依旧在忙碌着,算盘声清脆悦耳,像是在诉说着晋商的故事,也像是在预示着未来的希望。苏半城知道,这场官商迷局还没有结束,但他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出路——守住底线,留好后路,不碰官场的浑水,用晋商的智慧,在这场风波中,护住自己的家人,守住晋商的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