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姓七望名下有上亿亩良田,为了维持高粮价,他们甚至会故意荒废一些良田。
假如能收回来,不仅可以削弱五姓七望对朝廷的把控,同时还能多出无数对皇帝忠心耿耿的善战之士。
这种一举两得的好事儿,李隆基可不会错过。
高力士躬身问道:
“陛下,三年便给三十亩良田,中原以外给六十亩,我大唐现有的良田,可能连十年都维持不了,届时该当如何?”
李隆基端起保温杯喝了口茶水:
“莫要只盯着大唐境内,眼光放长远一些,我没有五十万忠心耿耿的将士,疆域是如今的样子,若是有了五十万忠心耿耿的将士疆域还这么小,那地不是白分了吗?”
他起身指着墙上挂着的大唐疆域图说道:
“我华夏只要大力开发,至少有十亿良田,交趾以南的湄公河平原有六七亿亟待开发的耕地,骠国(今缅甸)有两三亿耕地,再加上五姓七望占领的良田,不要发愁田不够分,只要士兵们能打,良田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
等军队改制完成,就开始抓异族修路开矿,迁徙中原百姓前往边关耕种。
开元时期朝廷的钱不是多得花不完吗?那就搞移民工程吧,用汉人充实边关,并确立汉人为尊的制度,哪个异族不服,就灭哪个。
生存空间不足,只能说明打得不够狠,当一个地方的异族全都被灭杀,生存空间这不就腾出来了吗?
李隆基做了一系列规划,军权到手后,便开始推行义务教育,免费教百姓识字,然后再编纂一些爱国主义为主的教材,一旦百姓认准了皇帝,世家的所谓释经权就没有任何影响力了,对知识的垄断也会成为笑谈。
等第一批退伍老兵回到老家担任里长里正,乡绅地主阶层也将会受到冲击,新的秩序必将代替旧的秩序。
李隆基对高力士说道:
“十年后,若我能做出一些拿得出手的成就,便会求仙长帮你恢复为正常人,届时你可以诈死离开皇宫,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当个富家翁,娶一位娇妻,纳几房美妾,安度余生,你可愿意?”
高力士都懵了,完全没想到李隆基会说这个,他下意识就觉得是试探,刚要否决,李隆基便乐了:
“别瞎猜测了,这不是试探,这是给你的奖励。当然,若十年后你我二人成了过街老鼠,大唐百姓民不聊生,就当我没提过这一茬。”
嗯,让你长小吉吉的前提是大唐会有长足的进步,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高力士这下来劲了,为了自己富足美好的隐居生活,他决定今晚不睡了,认真帮李隆基查缺补漏,顺便设计接下来的围网计划。
魏良元和李林甫勾搭在一起,肯定会搞事的,得让万骑的人做好抄家的准备。
接下来两天,各个世界都平稳发展,郭荣幻想着收拾契丹人的骑兵,结果到头来发现,契丹人龟缩在幽州没有动窝。
驻扎幽州的南京留守萧思温胆子比较小,除了坚守和不停收缩防御之外,没有别的招数可用了。
萧思温出身辽国拔里氏,一辈子没啥太大的建树,除了拥立萧景宗上位之外,就是生了个好女儿萧燕燕,否则历史上根本不会留下萧思温这个名字。
公元958年时,郭荣率领后周主力在扬州跟南唐打仗,辽穆宗耶律璟下令,让萧思温率军南侵,占据后周的城池,让后周大军南北不相顾。
结果萧思温不敢南下,借口暑期太热,直到秋高气爽才慢吞吞的南下,刚打到滹沱河就遇到了抵抗,然后带着兵马,一溜烟跑回了幽州。
看完萧思温的资料,郭荣倒是想跟这家伙结个儿女亲家,儿子今年才七岁,而萧燕燕貌似也五六岁了,年龄方面没什么大的代沟。
至于萧氏是否归顺,这个倒是问题不大,因为辽国一直都是耶律家族是皇族,萧氏只是外臣,相对来说更容易策反。
郭荣一路向北,来到良乡城外,见证了赵匡胤攻破良乡的盛况。
有了无人机加持,攻城确实简单很多。
良乡是幽州的卫星城,里面驻扎着不少契丹人,现在全部被赵匡胤生擒,让后周将士极为兴奋。
距离收复幽州只差一步了,这可是足以载入史册的大事。
见到赵匡胤时,郭荣问道:
“俘虏的契丹人多吗?”
赵匡胤说道:
“挺多的,至少有数万人,若不是我们用无人机发现了城墙的漏洞,此地怕是要攻打月余方有成果。”
郭荣想了想,下达了一条军令:
“将俘虏中的萧姓契丹人单独关押,再反复折磨耶律皇族的俘虏。”
赵匡胤当即明白了郭荣的意图:
“您是想策反萧思温?属下这就去办,保证让萧氏无法在辽国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