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韩代之变(2 / 2)

两位皇子的共同点在于,他们没有像其他留守者那样沉溺于特权,而是选择将所见所闻转化为行动,朱征钊联系了韩国的\"劳工互助会\",朱俊桑则与代国的\"佃农联盟\"建立了秘密联系。

这些民间组织的背后,隐约可见虞国的影响。联邦二十五年起,虞国的\"国际通讯社\"开始向南洋发送加密稿件,内容多是\"如何组织罢工如何核算成本以揭露剥削\"等实用指南。

韩国的劳工互助会突然掌握了\"按产量计算合理工资\"的方法,代国的佃农联盟则学会了用\"土地产出率\"反驳地主的高租要求,这些都与虞国情报部门的暗中支持脱不开关系。

朱征钊与朱俊桑通过这些组织,逐渐构建起自己的力量网络,前者控制了韩国各港口的工人区,后者在代国西部的七个县建立了佃农联络点。

联邦二十八年的国丧,给了他们行动的契机。当韩国与代国的高层忙于筹备吊唁事宜,边境的驻军也因\"国丧期间不得异动\"的命令而放松警惕时,朱征钊与朱俊桑同时启动了计划。

三月十五日,韩国望北港的造船厂突然停工。三千名工人手持写有\"同工同酬\"的木牌,封锁了码头入口。

朱征钊穿着工装出现在人群中,当众宣读《造船厂工资核算报告》,揭露管理层将15%的利润转入私人账户的事实。

驻港部队接到的命令是\"避免冲突\",面对工人的和平示威,只能原地待命。三天后,罢工蔓延至阳翟(马利利)的纺织厂,朱征钊趁机调动互助会的武装小组,控制了韩国的军械库。

同日,代国西部的佃农开始行动。朱俊桑带领五千人包围了粮仓,要求按\"亩产三成缴租\"的新方案重新核算。

当地官员试图调动民团镇压,却发现民团中的佃农已倒戈。朱俊桑利用夺取的粮仓储备,向饥民发放粮食,一周内集结了三万人,沿公路线向都城推进。

代国皇帝朱聪沫试图调北疆驻军回援,却因\"国丧期间调动需联邦批准\"的规定被拖延,等援军抵达时,朱俊桑已控制了都城的外围防线。

两国的斗争持续了一个月。韩国皇帝组织的反扑因得不到基层军官支持而失败,朱征钊在海军的同情派帮助下,切断了皇帝逃往南武洲的航线。

代国的皇室成员试图以\"宗室联姻\"拉拢朱俊桑,被其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拒绝。至四月中旬,朱征钊进入阳翟皇宫,朱俊桑在代国议会宣布接管政权,两国的旧政府宣告终结。

新政权的首要举措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韩国颁布《劳工权益法》,规定工资不得低于最低生活标准,成立由工人代表组成的工厂监督委员会。

代国则推行《土地改革条例》,将超过百亩的庄园收归国有,按家庭人口重新分配。两国均宣布退出南洋十三国的关税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