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的确是一个办法。\"秦韩国皇帝可谓是相当惊喜,\"倾向社会主义的六个国家,可以整体迁移至亚平宁半岛。那里远离现有争端,能从零开始推行统一制度。\"
该提议起初遭到质疑。楚吴国皇帝算了一笔账:迁移六十万人口需动用两千艘次运输船,成本相当于一国全年的财政收入。
迁移计划用了八个月完成。楚吴国、蜀齐国等六国的移民,分批次离开仅仅待了几年的土地,前往新的土地,在亚平宁半岛的新港口登陆。他们带来的不仅是人口,还有全套的社会主义制度:土地国有、工厂集体管理、官员选举产生。
抵达后的第三个月,六国联合成立南武洲开发公司。与越系十国不同,其章程明确规定:公司资产归全体公民所有,利润优先投入教育与医疗,皇室成员仅保留荣誉职位,不参与经营决策。
这种彻底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其迅速获得虞国的技术支持,第一年就建成两座钢铁厂,采用的全是虞国最新式的轧钢设备。
而其他的二十七国,则继续维持松散协作。他们成立的\"南武贸易联盟\",仅在关税减免和物流协调上达成共识,未能触及更深层的整合。
几乎在南武洲开发公司成立的同时,西武洲传来消息:夏国与商国签署了《西武洲开发公司章程》。
夏国占据整个英伦三岛,商国控制着历史上法国的北部及比利时、丹麦部分地区,两国疆域相连,却因海峡相隔长期缺乏协作。联邦二十八年的经济普查显示,夏国的造船业与商国的钢铁业互补性极强,但过去十年的合作仅局限于零星贸易。
\"越系十国的模式证明,经济整合能规避联邦的合并禁令。\"夏国皇帝朱云瑗在签署仪式上强调,\"公司将统一管理两国的煤矿、铁矿和造船厂,产品按成本价内部调配。\"
商国皇帝朱祁钰补充道:\"管理层选拔不看出身。夏国的船师可以指挥商国的造船厂,商国的矿师能调配夏国的煤矿。效率优先,不问国籍。\"
与南煦洲不同,西武洲开发公司从一开始就引入社会主义元素。其章程规定,工人代表占董事会席位的30%,利润的40%用于提高工资,且实行十小时工作制。这种制度设计,既源于两国近年高涨的工人运动压力,也受到韩国、代国变革的影响。
联邦议会收到备案文件时,反应平淡。宁国皇帝朱奠培的评价颇具代表性:\"他们的钢铁产量加起来还不到宁国的一半,成不了气候。只要皇室还在,制度怎么变都无关大局。\"
但这种轻视很快被现实打破。西武洲开发公司成立一年后,通过统一调配资源,钢铁成本降低18%,船舶建造周期缩短25%。其生产的商船因价格低廉,迅速挤占宁国在大西洋的市场份额,迫使宁国不得不下调船价应对竞争。
此时的联邦,已形成多股整合力量:南煦洲的国家资本主义联合,亚平宁半岛的社会主义集中,西武洲的跨制度协作。这些以\"公司\"为名的实体,虽未改变国家林立的表面格局,却在悄然重塑联邦的经济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