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汪洋大海(1 / 1)

理论学习则采用\"读写结合\"模式。学员每日需抄写和背诵《社会主义原理》章节,以及《货殖通论》当中的章节,撰写一篇心得体会,每周参加一次集体讨论,主题包括\"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区别劳动的价值\"等。

考核通过的标准为:能准确背诵十条核心理论,能举例说明三种\"错误倾向\"的危害,能清晰表达\"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行动开展一个月后,虞国各地的变化已从政策层面深入到社会肌理,形成了系统性的转型态势。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具体事务的处理方式上,更渗透到日常生产生活的逻辑中,呈现出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特征。

工厂系统的变革最为显着。过去技术人员凭借\"掌握核心技能\"形成的隐性特权,在此次行动中被彻底打破。

蒲阪州第一机械厂的案例具有代表性:该厂过去实行\"技术等级工资制\",八级技工的月薪是普通工人的3.2倍,且享有专用工具房、优先分配福利房等特殊待遇。

行动启动后,工厂\"清理改造委员会\"重新评估薪酬体系,将\"技术贡献\"与\"劳动强度协作效率\"纳入综合考核,调整后的最高月薪差距缩小至1.8倍,且福利分配需经工人代表大会投票通过。

奖金分配公示栏成为车间最活跃的场所。过去公示栏仅每月更新一次,内容多为总额与平均数,具体分配依据模糊。如今改为每周更新,详细列出每个人的工作量、质量评分、协作贡献值及对应奖金数额。

海晏省船舶制造厂的工人发现,过去常被忽视的\"辅助工种\"(如搬运、维修)在新体系中权重提升,一名负责设备维护的老工人因减少停机时间带来的间接效益,当月奖金超过了部分技术工人,这在以往是从未有过的现象。

工人围绕公示栏的讨论不再局限于\"谁拿得多\",更多转向\"如何提高集体效率\",此类讨论的频次较行动前增加了近两倍。

集体农庄的转型聚焦于土地利用与劳动协作的规范化。\"自留地\"的清理并非简单收回,而是与耕作计划调整相结合。

沃垦省的三十个集体农庄将清理出的1200亩自留地统一规划,其中800亩改种高产饲料作物,解决了农庄畜牧业的饲料短缺问题。

其余400亩用于试验新式农具,由农庄选派的技术骨干集体耕种,收获归集体所有。这种处理方式既消除了特权象征,又产生了实际效益,使农民对\"集体利益\"的理解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收益。

田间劳动的协作效率提升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劳动分工按\"技能匹配度\"重新划分,过去固定的\"班组制\"改为动态调配,擅长育种的农民专司育苗,体力强的负责耕作,精细操作由妇女和老人承担,人均日工作量提升15%。

二是引入\"互助评分制\",每个劳动者的协作表现(如帮助他人完成困难工序、分享种植经验)纳入考核,与粮食分配直接挂钩,互助行为的记录较行动前增加60%。

三是农具使用实行\"登记共享制\",过去被私人占用的犁、镰刀等工具统一编号,按需领用,损坏率下降27%,使用效率提高40%。

机关单位的作风转变以\"流程公开\"为核心。办事流程公示率从60%升至95%,意味着从户籍登记、物资申领到审批盖章的236项常规事务中,有224项实现了\"步骤、时限、责任人、监督方式\"的全公开。

衡域省民政厅将过去\"内部掌握\"的救济粮分配标准公示后,申请量虽增加30%,但投诉量下降75%,因群众发现过去被质疑的\"人情分配\"实际占比不足5%,更多问题源于信息不透明导致的误解。

\"人情办事\"现象的减少还得益于\"交叉监督\"机制的建立。越原省规定,同一事项的受理、审核、批准需由不同科室的三名工作人员完成,且不得有亲属或同乡关系,系统自动筛查并规避利益关联。

该省建设厅在审批一项公路维修工程时,系统发现初审员与申报企业负责人为远房亲戚,立即启动复核程序,最终查实该企业资质不符,避免了违规操作。此类机制使机关工作的透明度显着提升,群众对\"公平性\"的认可度从行动前的58%升至82%。

思想层面的变化虽难以量化,却通过日常话语体系的转变体现出来。\"阶级\"不再是政治文件中的专用词,而成为工人、农民描述社会关系的常用概念。

翠南省的纺织女工在讨论工资时会说\"我们和管理者都是工人阶级,不该有这么大差距\";牧原省的牧民在分配牲畜时会强调\"要警惕封建阶级的等级思想\"。

\"集体\"的内涵从\"被迫服从的组织\"扩展为\"利益共同体\",松风省的伐木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过去觉得集体就是摊派任务,现在明白集体搞好了,每个人的安全保障、养老福利才有依托。\"

\"国际主义\"的认知通过具体案例得到深化。韩国纺织厂派技术人员赴虞国交流时,虞国工人不再纠结\"技术会不会被学走\",而是主动分享改良经验,理由是\"都是无产阶级的工厂,效率提高对大家都有好处\"。

这种转变与学习班的案例教学直接相关,教材中\"越国与洪州共和国技术封锁导致两败俱伤\"的案例,使\"阶级利益超越国家界限\"的理论有了现实参照。

坤泽城发布的统计数据从侧面印证了这些变化的广度与深度。此次行动处理的1568名人员中,党内干部217名,占比13.8%,这一比例低于普通党员在总人口中的占比,说明清理并未针对特定群体,而是以行为标准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