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移民生活(1 / 2)

虞国的接收能力也在同步提升。衡域省新建了60座移民安置点,每处可容纳5万人,配备学校、医院和农具修配厂。海晏省的船舶制造厂加急建造了30艘5000吨级移民船,每艘能搭载1000人,单程耗时比货轮缩短四天。

海晏港码头上的吊车正吊着集装箱往返移动,金属碰撞声里混着工作人员的吆喝。第四批移民船刚抛锚,穿着橙色马甲的引导员就踩着跳板迎上来,脸上带着笑:"欢迎大家来到虞国!请大家按照家庭排队,跟着我走,暂时不要随便乱走,防止掉队!"

张铁山攥着全家的身份证明,跟着引导员终于从船上走了下来,却发现在船上待久了的他,都有些不怎么会走路了,带着彷徨,看着这个巨大的港口,引导员拍了拍正在发呆的他:"大哥,带好老婆孩子,先去健康站,坐了一个多月的船,好好检查一下,然后洗澡吃饭。"

健康站就设在码头旁的临时板房里,医护人员穿着白大褂,脸上充满着亲切地笑容:"来,让我把一下脉,最近船上有没有发烧的?"检查得细,动作却快,连孩子都被逗得咯咯笑。张铁山的小儿子有点晕船,医生当即给了一小瓶中成药:"早中晚各一片,好好休息。"

从健康站出来,引导员指着前面的蓝色帐篷:"咱们去那边领新衣裳,都是刚从纺织厂运来的全新的衣服,咱们到了新地方,换上新衣服,也开启咱们新的人生。"

帐篷里的工作人员正麻利地叠着工装,见人就问:"多大码?男款女款?孩子身高多少?"张铁山的妻子接过两套带松紧的裤子,惊喜地发现裤脚有收口:"这是怎么办到的啊,虞国竟然这么先进!"工作人员笑着应:"专为农庄和工厂设计的,方便干活"

洗漱区更热闹,十几个淋浴喷头哗哗淌着热水,旁边摆着成箱的香皂。"赶紧洗洗,船上憋屈坏了吧?"有人递过干净毛巾,"热水管够,洗完换身新的,饭堂都备好热乎的了!"

饭堂里飘着肉香,长条桌上摆着馒头、小米粥,还有一大盆炖土豆烧肉。"敞开吃!"大师傅挥着勺子,"刚来都累,得多补补!"

张铁山一家四口坐下,两个孩子捧着肉碗直咂嘴,他自己也吃了四个馒头,妻子小声说:"这肉...。"

旁边的引导员听见了,也知道他们的顾虑,在这里他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了,很多人都以为是用这顿饭收买他们,要让他们去做什么危险的活呢。笑着道:"放心在虞国不像是你们家乡,粮食和肉多的是,只要好好工作,顿顿有肉都行!"

饭后,移民们被分到码头附近的宿舍。是一排排整齐的砖房,每间住四户,中间有共用的厨房和厕所。屋里摆着木板床,铺着稻草垫子,虽然简单,却干净敞亮。"先住三天,好好歇着。"王科长最后叮嘱,"每天三顿饭有人送,别乱跑,三天后各地方的人来接。"

头三天,张铁山一家没闲着。工作人员早就告诉了他们被分配的去处,这两天就会有人来接他们过去,工作人员还带着他们逛码头:"看那边的拖拉机,你们农庄里面之后主要的工具,到了那里,你们可要好好学开拖拉机!"

指着宣传栏里的照片:"这是沃垦省的农庄,收麦子用联合收割机,一天能收一百亩,比几十号人快多了!"

第三天下午,广播里喊:“沃垦省第八农庄的移民请到三号站台集合,准备乘车。”早就准备好的张铁山一家跟着人群走到站台。

只见一列绿皮火车停在铁轨上,车身上写着“工农专列”。乘务员站在车门口,笑着帮人拎行李:“慢点儿,车厢里有开水,孩子渴了说一声。”

火车开得稳当,张铁山靠窗坐着,看着窗外的景象直发呆。田里见不到零散的地块,全是连成一片的庄稼,几台红色的拖拉机在地里作业,后面跟着一群人,看着像是在捡遗漏的麦穗。

“那是联合收割机收过的,”坐在旁边的农庄老人介绍着外面的情况,“机器快是快,还是得人跟在后头拾掇拾掇,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