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隐而不发(2 / 2)

他认为,宁国在技术上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不需要完全照搬虞国的模式。但工人代表们通过列举虞国在技术应用和管理方面的成功案例,逐渐说服了厂长。他们提出,可以先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通过实践来验证这些经验的有效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国和宁国的一些工厂开始尝试引入虞国的经验。在部分工厂中,工人参与管理的模式逐渐建立起来。

工人代表们参与到生产计划的制定、质量检验等关键环节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组织技术讨论,工人们提出了许多合理化的建议,对生产工艺进行了优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设备维护方面,工人代表们与技术人员共同制定了维护计划,加强了对设备的日常巡检和保养,减少了设备故障的发生率。

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一些工厂中,厂主与工人之间仍然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厂主担心工人参与管理会影响自己的利益,对工人的建议和建议不予采纳;工人则认为厂主没有真正尊重他们的权利,对改革的效果产生怀疑。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劳动国际发挥了重要的协调作用。劳动国际通过组织培训和交流活动,促进厂主和工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

在技术方面,明国和宁国也开始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他们认识到,仅仅依靠引进技术和模仿虞国的模式是不够的,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

一些工厂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技术研发项目,针对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攻关。例如,明国的一些纺织厂开始研究如何提高棉纱的细度标准,以解决不同纺织厂之间棉纱不能混批的问题;宁国的造船厂则致力于改进焊接技术,提高焊缝的质量和强度。

在国际合作方面,明国和宁国也更加积极地与虞国和其他国家开展交流与合作。他们通过参加国际技术交流会、贸易洽谈会等活动,了解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拓展国际市场。

同时,他们也积极引进虞国和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设备,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

随着这些措施的逐步实施,明国和宁国的工业生产逐渐出现了积极的变化。产品质量得到了提高,生产效率也有所提升。

但是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种繁荣只是短暂的,工人们通过斗争拿到了一部分管理权,可是所有资本还是在资本家的手中,只要资本家开口,那么他们争取的所谓权利,就会灰飞烟灭。

资本家们也只是在虞国的压力下短暂的妥协,他们始终相信,朱昭熙会和历史上的那些英雄一样,终究会老,会死,但是他们这些人却源源不绝,毕竟谁不会喜欢那些金银财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