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标准争起(2 / 2)

可没高兴多久,问题就来了。机床的操作手册全是虞国标准的专业术语,厂里没几个人能看懂。技术科的人琢磨了很多天,还是有不少专业术语弄不明白。更麻烦的是,机床需要的特种润滑油,国内买不到,只能从虞国进口。

“这不是逼着咱们依赖他们吗?”负责设备维护的老吴抱怨道,“要是哪天断了润滑油,这机床就成废铁了。”

郑大山没说话,拿着手册去找联盟的技术总监。技术总监是虞国人,听完他的顾虑,笑着递给他一份清单:“下个月,联盟会在越国建润滑油厂,用的是虞国的技术,原料从越国本地采购。至于操作手册,我们会派专人来培训,还会把中文版的电子版发给你们。”

郑大山松了口气,可心里还是有点不踏实。他想起之前在钢铁厂,厂里的高炉控制系统也是虞国技术,每次出故障,都得等虞国的技术员来修,耽误不少生产。

几天后,郑大山接到劳动国际的通知,让他去玄中城参加“标准实施准备会”。会上,朱昭熙提到要在各国建立“技术支援中心”,每个中心配备十名虞国技术员和二十名本国工人技术员,负责解决标准推行中的技术问题。

“支援中心不是来替你们干活的。”朱昭熙特别强调,“主要是教你们的人,等你们能独立解决问题了,虞国技术员就会撤走。”

郑大山举手提问:“要是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比如新设备的核心部件坏了,怎么办?”

“联盟会建立配件储备库,在每个大洲设三个点,确保配件能在三天内送到。”朱昭熙回答,“但储备库的配件只给按时完成改造的工厂,没达标的工厂,得自己想办法。”

会议结束后,郑大山去了趟劳动国际的资料室,想找些机床维护的资料。资料员告诉他,最近有不少明国、宁国的厂主来查标准相关的文件,还问能不能修改某些条款。

“他们觉得标准太严,想找漏洞。”资料员小声说,“比如有个明国的纺织厂主,问能不能用旧设备改造,只装一半防护装置,还说这样也能符合‘基本安全要求’。”

郑大山皱起眉:“这不是糊弄事吗?防护装置少装一半,跟没装一样,工人还是有风险。”

资料员叹气:“可不是嘛。但他们不管这些,只想着少花钱、少麻烦。”

回到越国后,郑大山把会议内容和资料室的见闻跟厂里的工人代表说了。大家都觉得,标准推行肯定会遇到阻力,尤其是那些不想投入、不想放权的厂主。

“咱们得提前准备。”郑大山说,“先组织工人学标准,把每条要求都弄明白,到时候厂主想糊弄,咱们也能指出来。”

工人们都同意,很快成立了“标准学习小组”,每天下班后学两个时辰,还把标准里的关键条款抄在车间的黑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