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接受这个建议。”朱昭熙点头同意,“细则可以修改为:由工人代表提名三位候选人,厂主从中选定一人。这样既保证了工人的参与权,也尊重了厂主的决定权。”
刘老板还想提出其他条件,但被旁边的周启元拉住。周启元刚从新郑回来,脸上还带着与村民冲突时留下的伤痕。他低声劝道:“别再争了,如果真的发生事故,赔偿金额远比现在节省的费用要多得多。”
协调会后,明国工业协会最终同意在细则上签字。其他国家的厂主见明国已经妥协,也陆续表示接受。三月初,《联邦工业标准补充细则》正式颁布,详细规定了日常检查流程、专职安全员制度以及环境污染应急处理方案。
然而问题并未就此结束。四月中旬,李怡收到明国监察员的密报:明国松江府的几家纺织厂表面上按照细则要求设置了专职安全员,但实际上任用的都是厂主的亲戚,这些人每天只是打卡应付,从不认真履行职责,检查记录全是胡乱编造。
朱昭熙派老顾前往松江府进行暗访。老顾刚到松江,就被一位名叫阿强的纺织工人拦住。阿强原本在刘老板的工厂工作,上个月因为举报安全员玩忽职守而被开除。
“他们的安全员是刘老板的小舅子,”阿强将老顾带到隐蔽处说明情况,“每天早上到厂里转一圈就去茶馆喝茶,检查记录都让学徒工填写。上次车间消防栓损坏,我向他报告,他反而骂我多管闲事,说‘只要没人来检查,坏了也没关系’。”
老顾随阿强来到刘老板的纺织厂。在车间里,他发现消防栓的玻璃门破损严重,里面的水带皱巴巴的,显然很久没有检查和维护。老顾问旁边的工人:“你们没有向安全员反映这个问题吗?”
工人摇摇头:“说了也没用,他根本不管。我们也不敢再提,怕丢了工作。”
老顾又走访了其他几家纺织厂,发现情况大同小异:有的安全员提前填写好检查记录,有的甚至直接将上个月的记录更改日期后重复使用。老顾将这些证据拍摄下来,传回给朱昭熙。
朱昭看着这些照片,手指轻敲桌面:“看来光有细则还不够,还需要建立监督机制。立即成立'跨国巡查小组',每个小组由三个不同国家的监察员组成,采取随机抽查方式,不提前通知,一旦发现违规行为,直接暂停技术授权。”
巡查小组成立后,首先对明国松江府的纺织厂进行了突击检查。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工厂存在专职安全员履职不到位的情况。根据新规定,这些工厂被暂停技术授权,直到整改合格后才能恢复。
这一严厉措施立即引起各方重视。厂主们开始认真对待细则要求,工人们也敢于举报违规行为。随着制度的逐步落实,工业安全状况开始改善,职业健康保护水平得到提升,环境污染事件明显减少。
然而,新的挑战也随之出现。一些厂主开始寻找细则的新的漏洞,有的甚至试图贿赂监察人员。劳动国际不得不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建立监察员轮岗制度和举报人保护计划。
这场关于细则的争论和实践,最终推动联邦工业标准向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为后续的工业治理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