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天下”的是士权,却又不是原来的士权。
大家皆知,有史以来,一直说的都是“家国”。
家国,家国,家为先,国为后。
然而,成公子的观念是变“家国”为“国家”。
为何要变“家国”为“国家”?
以家为先,则天下必会分割为一个个小的利益体,无法形成合力。
其中就体现在兴亡更替与士族无关,更与百姓无关。
无论是谁坐在龙椅之上,对于百姓来说,他们该耕田,仍然是耕田。如果实在活不下去,那就一起造反。
无论是谁坐在龙椅之上,都需要士族来协助治理天下,故而以“家”为核心利益的士权依旧。
皇权、士权、民生权,形成了三个层次:皇权为上,士权辅助、民生权无人顾及。
整个帝国也就被分裂成了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不断分割的小利益群体,史上如“三家分晋”这样的大戏,从来都没有断绝过。
既然皇权、士权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阶层,哪怕说什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哪怕说什么“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实际上,整个帝国便是基本没有合力的。
没有了合力,便会内乱不断、外患频起。
看看大汉当前的疆土与先帝(汉灵帝)时期的疆域相比,哪个更大,便可知道争权夺利、内乱不休会给大汉带来什么。
然而,要从“家国”变成“国家”,并非一蹴而就,更非一日之功,需要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断践行,甚至其中还会包含血与火的锻造。
而要想完成这一转变,其根本便是“民生权”。
然而,民生权与皇权、士权形成了利益冲突。
哪怕有一些出自士族阶层的仁人志士以“国之利益”为先,哪怕有某个明君希望万千民众能过上好日子,可也难于遏制士族的贪婪。
说到这儿,荀彧笑着问大家一个问题:“有汉以来,是不是每逢大灾,世家大族的田地便会增加很多?”
这些阁老哪个不是智盖当世,听荀彧这么一问,没思考多久,便都承认了荀彧的说法。
毕竟,他们各自的家族就是这么干的。
而且,他们也都能想到世家大族田地不断增加的后果。
“人皆自私,此题何解?”刘虞问出了核心问题。
荀彧便反问:“为何士族能当权?”
所有阁老恍然大悟。
他们也一下子看明白了蔡成把“家国”变成“国家”的途径。
荀彧告诉大家,成公子把社会的阶层称之为阶级。
阶级可以用权力划分,也可以用知识划分,还可以用财富划分,甚至可以用武力划分。
最可怕的便是这四种划分方式合为一体。
以知识获取权力,以权力掌控武力,以武力攫取财富!
可见,知识才是一切的根本。
唯有普及教育,方能动摇这一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