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沈阳军区招待所笼罩在薄雾中,伏尔加轿车已经等在楼下了。
王谦和杜小荷匆匆吃完早饭,拎着行李上了车。今天要去鞍山,张处长特意安排了专车送他们。
\"鞍山远吗?\"杜小荷小声问。
司机是个健谈的退伍兵:\"不远,一个多小时就到。咱们走沈大公路,路况好着呢!\"
轿车驶出沈阳市区,窗外的景色从城市建筑逐渐变成广袤的农田。八月的辽南平原,玉米已经长得比人还高,绿油油的一片望不到边。偶尔经过村庄,能看到农民赶着驴车去地里干活。
\"看那边!\"司机突然指着远处,\"那就是鞍钢!\"
地平线上突然出现了一片钢铁森林——高耸的烟囱喷吐着白烟,巨大的高炉像钢铁巨人般矗立,厂区上空笼罩着一层淡淡的烟雾。即使隔着十几里,也能感受到那股工业巨兽的震撼力。
\"真大啊...\"杜小荷贴在车窗上,眼睛瞪得圆圆的。
鞍山市区比沈阳小,但同样热闹。街道两旁是整齐的苏式住宅楼,墙上刷着\"工业学大庆\"之类的标语。行人大多穿着蓝色工装,应该是鞍钢的工人。
张处长的战友老陈在鞍钢保卫处工作,亲自到路口迎接他们。这是个四十多岁的东北汉子,嗓门洪亮,一见面就拍着王谦的肩膀说:\"建国的儿子?好小子,跟你爹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老陈安排他们住在鞍钢招待所,条件比沈阳的稍差,但比普通旅社强多了。放下行李,老陈就带他们去参观鞍钢。
\"咱们先去炼铁厂,\"老陈骄傲地说,\"让你们看看钢铁是怎么炼成的!\"
进入厂区需要特殊通行证。巨大的厂区内铁路纵横交错,运料的小火车\"哐当哐当\"地穿梭,工人们骑着自行车在车间之间往来。空气中弥漫着焦炭和铁水的味道,机器的轰鸣声震耳欲聋。
炼铁车间热浪扑面,巨大的高炉喷吐着炽热的铁水,火花四溅。杜小荷紧紧抓着王谦的手,既害怕又好奇。老陈大声讲解着炼铁的过程,但在机器轰鸣中几乎听不清。
\"热吧?\"老陈领着他们走出车间,\"走,请你们吃冰棍去!\"
鞍钢自产的冰棍又大又甜,才五分钱一根。杜小荷小口舔着冰棍,好奇地问:\"陈叔,您在鞍钢工作多少年了?\"
\"二十三年啦!\"老陈自豪地说,\"从学徒干到保卫处长,我这辈子就献给鞍钢了!\"
中午,老陈带他们去职工食堂吃饭。食堂宽敞明亮,窗口前排着长队。凭老陈的干部餐券,他们不用排队就吃上了红烧肉、炒青菜和大米饭。
\"下午去千山,\"老陈说,\"咱们鞍山除了钢铁,还有好风景呢!\"
千山位于鞍山东郊,是东北着名的风景区。老陈借了辆吉普车,亲自开车带他们前往。山路蜿蜒,两旁古松参天,偶尔能看到几座古朴的寺庙掩映在绿树丛中。
\"千山有九百九十九座山峰,\"老陈边开车边讲解,\"所以叫千山。山上有不少寺庙,最老的有上千年历史了。\"
车停在山脚下的停车场,三人徒步上山。八月的千山郁郁葱葱,空气中弥漫着松树的清香。石阶路两旁是卖纪念品的小摊,有木雕、草编和各种山货。
\"尝尝,\"老陈买了几串山葡萄,\"千山特产,别处吃不到。\"
山葡萄酸甜可口,杜小荷吃得嘴唇都紫了。走到半山腰的龙泉寺时,她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但眼睛依然亮晶晶的。
\"歇会儿吧,\"王恒心疼地说,\"不急。\"
龙泉寺是座古朴的禅寺,青砖灰瓦,飞檐翘角。大殿里供奉着释迦牟尼像,香火缭绕。杜小荷学着别人的样子拜了拜,小声许了个愿。
\"许的啥愿?\"下山时王谦好奇地问。
杜小荷脸一红:\"不告诉你,说了就不灵了。\"
老陈哈哈大笑:\"肯定是求子呗!新媳妇都这样!\"
傍晚回到鞍山,老陈带他们去了当地最有名的\"铁西烧烤\"。露天的小院里摆着十几张矮桌,每桌中间都有个小炭炉,客人自己动手烤肉。